零基礎的佛系理財課 第二篇 – 理財工具

更新日期 2021-12-11

前情提要 : 本系列文章共三篇,為施昇輝先生所著 零基礎的佛系理財課 摘要與讀後心得。本篇為第二篇。若有興趣, 可往前閱讀第一篇、或者直接看答案: 最重要的 第三篇投資工具了解更完整的內容

施昇輝先生 零基礎的佛系理財課 這本書的第二篇講的是:理財工具的選擇。看了這一篇,我才知道投資跟理財不一樣!投資的目的是為了賺錢,而理財的目的是合理安排收支,確保財務安全、生活無憂。這一篇就在告訴我們,誤把理財工具當成投資工具,會有什麼結果?

第 8 課:定存的風險高達百分之百

這句話可能跟我們的認知差很多,定存的利率那麼低,風險應該也很低啊!老師是從通貨膨脹和實質購買力的關係,來說明這個觀念。他說現在一個排骨便當100元,如果拿去做1%的定存,明年變成101元,但排骨便當可能已經漲到105元,買不起了。所以定存不是好的投資工具。

但老師特別強調,不要誤把「不要存定存」當成「不要存錢」,因為理財的第一個步驟就是必須存錢,這樣才能在投資機會來臨時有錢投資。以三萬元的薪水來說,建議六大配置如下圖。

如果很幸運的不用付房租,可以把多餘的錢再分配到其他項目。如果覺得有點辛苦,想來點小確幸,可以從年終獎金、額外收入、或者加薪當中挪出經費來輕鬆一下下。

這段我覺得老師的意思是,必須存錢,也可以存定存。但是不要把大部分的資金,放在長期定存。不然領到的利息,最後是被通貨膨脹吃掉,等於實質資產縮水了。

第 9 課:買保險是為了賺錢嗎?

保險的目的是為了預防「萬一」。施老師提醒大家,不要把保險當成儲蓄的替代方案。一來儲蓄是可以隨時提領的,即使定存解約也只少拿了利息,不會吃到本金。保險解約就不一樣了,領回的金額一定會小於已繳保費總額,萬一錢不夠沒繳保費,之前繳的保費就泡湯了。所以千萬不要把保險當做儲蓄工具。

更常聽到的是投資型保單,號稱既能保險,又能投資。但是小心,投資型保單是不保本的。儲蓄險呢?報酬率固定、收益明確,但大概只比定存利率多1%。標榜到期還本的醫療險?保費高、繳費期長,除了擠壓日常開銷或投資額度之外,20年後的100萬大概只等於現在的70萬,再度縮水。醫療險一定要買,但是買有基本理賠額度的醫療險就好,不要買到期還本型的。別忘了,第 5 課裡提到第一個一定要配置的資產就是「保險」,但是必須回歸「急難救助」的本質。

關於保險解約,我有切身之痛:之前忘了為什麼,保了一個全家人的保險,其實一下子就覺得負擔重想取消。但已經超過10天的審閱期,不能反悔了。第二年我還是續繳,但到第三年就覺得算了,只好讓前兩年的保費付諸流水,到現在還懊悔不已。只能阿 Q 的安慰自己,至少前兩年有保障啊⋯⋯

第 10 課:買房子是為了賺錢嗎?

老師說第一間房不是為了投資,而是為了安心自在。不用擔心房東忽然說要收回房子給他即將結婚的兒子。也不用擔心,年紀大了以後,萬一房東不想租房給你。既然是自住,要考慮的關鍵點就只有「買不買得起」,不需要考慮未來的增值性。行有餘力,能買第二間房的話,當然就可以當做拿來賺錢的投資工具,也就必須考慮未來增值性,最重要的考量點就是「地點」。

這下我懂了,原來每次老公跟婆婆抬槓,是因為兩個人立場不同,一個想的是自住,另一個想的是投資。難怪一個總是說:買在蛋白區,以後無法增值 ; 另一個總是說:住在裡面又沒有要賣,會增值有什麼用 😂。

老師也提醒要善用銀行貸款條件。爭取寬限期,讓貸款初期只還利息,不還本金,因為隨著年資增長,工作收入變高,未來也有更高的還款能力。每個月的還款金額最好不要超過家庭可支配所得的一半,免得負擔太重。

第 11 課:投資黃金要賺錢,太難了

這一課最重要的一句話是:「不懂的東西,就不要投資。」黃金原本的功能是保值,但2008 年金融海嘯後,美國政府鈔票印太多,大家就改買黃金想保值。但是老師引用巴菲特的話說:「就算黃金跌到每盎司800美元,我也不會買。」巴菲特對黃金真的很沒好感。他說黃金有兩個嚴重的缺點,第一是除了擺著看以外,黃金沒什麼用。第二是無法繁殖。他說:「如果你擁有1盎司黃金,你在死的時候還是擁有1盎司黃金。」哈哈哈,這位老先生說話好幽默!

其他玉石、貴金屬、原物料基金、藝術收藏品等等,只要是不懂的東西,就不要把投機當成投資了!

第 12 課:高收益債、月配息,真的好嗎?

債券就是借條,如果借錢給國家,就是政府債券。借錢給公司,就是公司債。安全的債券基金利息通常只比定存高一點點,可能無法打敗通膨,還會有匯率風險。而利息很高的債券基金呢?

施昇輝老師說高收益債基金,其實就是垃圾債基金。這樣講好像很難聽,不過就是因為公司經營不善,沒人想借它錢,只好用很高的利息來吸引願意冒險的投資者,所以才叫做「高收益」。但是萬一倒閉了,所謂的高收益瞬間就變成垃圾了!

高收益債基金通常還搭配很殺的利器,就是:月配息。這個聽起來也很棒啊,每個月都能收到利息。但是,老師提醒說,傳單上一定寫了警語:「配息的來源可能為本金」。這句話真是讓我吃驚,那不就等於自己拿了一筆錢出去,請人家按月發還給我?!

這一課還介紹了「轉換公司債」。這種公司債,除了到期領利息之外,也有機會可以換成持股。一開始會約定一個股價,一旦市價高於約定價格,就轉換成股票。這樣公司到期就不用還錢了。但如果這期間一直沒有機會轉換,那就拿回本金和利息。聽起來好像也很不錯。確實老師說,這是他比較鼓勵的投資,不過因為(1)成交量不大,買賣不容易; (2)要花很多時間研究公司經營能力和發行條件,報酬又不高。就建議大家省省力氣。

第 13 課:不要暴露在兩種以上的風險中

兩種以上的風險講的是,除了投資本身的風險之外,再加上匯率的風險。例如:海外基金。那如果是單一風險呢?存外幣定存呢?老師舉了人民幣、美金、澳幣、紐幣,都不建議。因為第一:台幣本來就不是弱勢貨幣。第二:我們的央行總裁都不希望匯率有大幅波動。第三:想操作外匯投資,必須深入了解該貨幣國的政經情勢。在台灣想操作外匯投資,並不容易。

但老師還是鼓勵碰到好機會的話,外匯還是可以買的。不是為了「賺錢」,而是為了「旅遊」,或者子女在海外求學,才要買外匯。如果在台灣生活,未來也不會常住國外,就不用多一個匯率的煩惱了。

結語:

我覺得這一篇很重要的觀念是「回歸本質」。讓每件事都回到它最初的目的。保險就是預防天有不測風雲。房產就是遮風避雨、自在心安有歸屬。黃金是戰時的保障(希望永遠用不到)。金飾、玉石、名畫,就該「讓收藏歸收藏,投資歸投資」。甚至外幣,都應該是為了旅遊或子女海外就學。

每件事回歸它的本質,才不會亂。做決定的時候才不會像父子騎驢一樣,一下子想顧全這個,一下子又想顧全那個,弄得兩邊都顧不到。想想真的,要嘛就做最笨的人,腦袋裡只有單純的想法,要嘛就做有智慧的人,經歷單純和複雜之後,能夠回歸單純的選擇。最怕的是變成介在中間,聰明過了頭,忘記初衷。我覺得這些簡單又有智慧的生活態度,才是我欣賞施昇輝老師最重要的原因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