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更快樂的選擇》S.P.I.R.E.

老實說,前陣子的情緒陷入迷霧,不能說不開心,但就是悶悶的。顯然臉書和谷歌都看出來了,推送《更快樂》《更快樂的選擇》套書給我,於是我就懷抱期待的下單了。

作者班夏哈是哈佛史上最受歡迎的正向心理學教授,他在《更快樂的選擇》這本新書中提到,COVID 這幾年除了讓我們和親友保持隔離,連原本稀鬆平常的外食,甚至對路人微笑,都變得很難做到。

在這種時刻,如果能利用快樂學增強心理免疫系統,我們不僅能做到心理復原,還具備「反脆弱」的特性 – – 不僅恢復原狀,還能變得更強大。

他和同事爬梳世界思想史,確認能間接導向快樂的五大核心要素:S.P.I.R.E.,從精神、身體、智識、關係以及情緒層面開展,走向更快樂的人生。

在往下探討之前,作者提到有人建議快樂要素應該包含財富。經過仔細思考,他認為金錢雖然會影響幸福,但僅限於滿足基本需求為止。超過這個點之後,能帶來更多幸福感的,不是擁有更多的錢,而是如何使用它。應該要把錢花在體驗上(例如旅行或學習),而不是物品上,才能帶來更多的快樂。

Spiritual – 精神上的快樂

有意義的工作和生活能帶來快樂

有名的「砌磚、造牆、建教堂」的故事,最能說明「意義」的認知,對我們的影響。砌磚和造牆可能只是掙錢的方法,希望趕快撐過去就好;建造榮耀上帝的大教堂,卻能成為我們每天醒來的動力。

作者提到三種工作心態

  1. 把工作視為差事:期待下班、週末快來、早點退休
  2. 把工作當成事業:不斷攀登組織階梯,期待加薪、獎金和升官
  3. 把工作當成使命:期待做得更多,充滿熱情、在乎也享受工作

大多數人對工作的情緒是混合的,作者提醒我們,當工作陷入低潮,或是持續遇到障礙時,可以試著練習替例行任務重新建構一份「使命說明」,試著回答這三個問題來重新定位自己:

  1. 這對我來說很重要,因為 _________
  2. 我對於 _________ 很熱衷
  3. 我透過 _________ 來幫助別人

找到意義,提醒自己我做的事情真正的價值和用意是什麼?

活在當下、保持專注

作者提到人類雖然一代比一代更富有,卻沒有因為經濟改善而更快樂。其中一個原因,可能是我們忙著一心多用,如果無法全神貫注投入當下。

豐盛的饗宴、美妙的旅行似乎在手機訊息或心不在焉中消逝。與其尋覓不存在的「從此幸福快樂」,不如在起起伏伏的人生旅途,享受當下的覺察,即使只是吃飯、折衣服、和毛小孩玩耍。

我的反省

仔細思索之後,我覺得我的生活意義在於和家人共度的時光。但我卻常常心繫下個行程,或者因為家庭小事不按照我的處理步驟進行而發火。仔細想想,為什麼事情一定要照我的順序走呢?

我決定從好好吃飯開始,全心全意、用心體驗,給予事情更大的包容度。

Physical 身體上的快樂

身體動作就能改變情緒

我們的身體和心理是互相影響的,臉部表情微笑或皺眉,就會產生相對應的情緒。所以電話客服人員都會在桌上放個小鏡子,隨時關注自己的表情,帶著笑意答覆維持好心情。

作者提到「快樂散步」- – 用昂首、闊步、擺動手臂的方式步行,這種代表自信、樂觀的外在表現,行走三分鐘之後,心情確實會變得輕鬆愉快。

壓力修復 – 停工期

之前健檢時,醫生告訴我,過重和壓力對健康有害。但作者在研究中看到,就像肌肉鍛鍊需要施加壓力,壓力能觸發身體的反脆弱系統,對我們是有好處的。問題不在壓力本身,而是在壓力之下,沒時間讓身心休養生息、缺乏修復的機會。

如果能讓自己短、中、長期穿插一些停工期,經過修復之後,就能充滿活力。

1. 微修復

在工作期間抽出一小段時間,例如:每兩小時休息15分鐘,喝咖啡、冥想、散步、閱讀、聽音樂、用腹式呼吸法進行三次的深呼吸等。

2. 中等修復

為生活安排比較長的休息時間,例如:請完整的一天假,或者好好睡一晚,擁有 7-9 小時的睡眠。

3. 徹底修復

徹底遠離日常的勞碌,去露營、盡情閱讀、連續幾天或幾週無所事事也沒關係。

作者也提到壓力大的時候最需要運動,對於應付焦慮非常有效。每週 3 次 30 分鐘的有氧運動、可以的話最好是每週 5 次 45分鐘,甚至在辦公室裡每隔 20-30 分鐘起來走一走,活動一下身體,都會讓人更快樂。

在某些什麼都不想做、感覺越來越糟的時刻,記得一定要避免落入拖延症的惡性循環。作者建議我們試試看「起飛五分鐘」。跟自己說,雖然我現在一點都不想做這個,但我就試著做五分鐘看看吧!

小心得

前陣子我覺得懶散無力,但因為先前已經連續幾天持續 30 分鐘超慢跑行動,我還是捨不得中斷,就鼓勵自己先從 5 分鐘開始,不要想後面能有什麼成果,先行動就是了。

Intellectual 智識上的幸福

有一種說法是東想西想的人容易杞人憂天,徒增煩惱和憂慮。但研究指出,不斷提問、求知若渴的的人不但比較快樂,還更健康長壽。

作者提出三個面向來增進智識上的幸福

一、培養好奇心:

對新的體驗保持開放的態度,即使遇到挫折,也別忘了用「欣賞式探詢」的方式問自己 – – 我的生活中有什麼是進行得很順利的?我可以怎麼應用這些奏效的方法?

二、深入研究主題:

花時間深入了解你真正在乎的東西。對於那些我們自以為很熟悉的東西,要去觀察之前沒注意的細節,培養深度參與的能力。

三、學會接受失敗:

作者說所有有遠見的人都有一個共通點,就是他們失敗的次數比一般人多得多。不要用完美主義者的眼光來評判自己,給自己多點耐心,我只是「還沒有」達到目標,失敗的次數還不夠多。

小心得

我很慶幸自己擁有好奇心,不過作者點出一個我之前沒想過的事。以前我看書常常覺得重點都好像,只是換個方式來表達而已。仔細想想,我確實了解嗎?還是僅止於表面的了解?

Relational 關係上的幸福

作者在這本書一開始就提到他之所以開始研究快樂學,主要就是源自於他的不快樂,他說大多時候他會感受到悲傷或壓力。

我也是。

工作和生活上出現一些不如期待的狀況,甚至連太陽不出來的陰雨天也會導致我的鬱悶。從第一章讀到關係的這一章,烏雲好像散去不少~

我讀到三個重點:

1. 同理心與給予

理解並認同他人的感受,暫時擱置自己的意見和論點,專心傾聽,可以達到更好的雙向互動。

這點我滿有感的,社群通訊軟體快速而片段的溝通,雖然很有效率,但我常會在回神時,想不起來對方剛剛說了什麼,或者發現我漏了一些訊息,太尷尬了!

作者提到如果想要減輕孤單的感覺,最好的方法就是付出。就算只是釋出善意,給朋友驚喜、主動聆聽孩子的傾訴、跟同事分享資訊,都是傳達善意的方式。而做為優質的給予者,在關愛別人的同時,別忘了滋養自己,先從關照自己的需求開始,再向外擴及他人。

這一段讓我想到星雲大師主張的四給:「給人信心、給人歡喜、給人希望、給人方便」簡單好記又容易執行。

2. 建立孩子的復原韌性

作者認為夠好的父母比完美的父母更接近孩子的需要,孩子不需要完美的榜樣;他們需要的是夠好的人讓他們依靠。

最安慰我的是作者提到,偶爾讓孩子看到你沮喪低潮,甚至失控,也沒有關係,因為他們也會看到你恢復正常的樣子。如果你在充滿情緒的狀態下,說了會後悔的話,你可以向他們道歉。因為育兒的美好,不僅在教導他人,也在自我成長、不斷學習。

不過我道歉的次數太多了,還是要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(尷尬)。

伴侶的愛與衝突

作者以他自己的經驗提到,無論多棒的關係,總會遇到僵局,重點是僵局之後帶來的共同成長。

能夠成功度過僵局的步驟是:

  • 奮力一搏,努力溝通
  • 尊重的堅持,而不是順從
  • 堅持原則,但不放棄關係:關鍵不是彼此認可,而是互相了解

記得抱持開放的心胸溝通,在刻意避免衝突的無菌環境中,只會讓彼此越走越遠,無法產生關鍵抗體。

小心得

我在家裡常常會因為急躁而變臉,但我總覺得那是一瞬間的事,很快我氣就消了。直到前幾天兒子說他也要跟姊姊一樣離家唸大學,免得家裡剩下把拔和他,他會被波及。

這個說法讓我覺得慚愧,自己以為的一瞬間,居然帶給宅男出走的動力。沮喪的時刻,正好看到作者這一章,讓我想要給同事微笑和關心;讓我覺得我不用成為孩子完美的榜樣;也讓我覺得應該再多給老公更多同理和傾聽。

我和作者一樣,知道我現在的認知和反省,不代表接下來就是永遠的幸福快樂。或許在快樂的光譜上,偶爾我會滑到不快樂那端,但更多時候,我會像這兩週一樣,往更快樂那端再推進。

Emotional 情緒上的幸福

這一章作者講的是順應情緒 the permission to be human,不管現在的情緒是恐懼、焦慮、挫折、嫉妒或憤怒,不僅可以接納這些所謂的負面情緒,甚至允許自己再次感受它們,因為如果想要迴避負面情緒,也會阻斷正面情緒的流動。

1. 了解「你不等於你的情緒」

透過觀察,區分「自己」和「自己的感受」。例如:知道我不是一個失敗的人,而是我感受到挫折。

從試圖消除這種感覺,轉為帶著友好的好奇心去觀察它,透過這樣的觀察,和它保持距離,也了解情緒的本質是暫時而無常的,有開始也有結束,無論哪一種情緒,都將會過去。

2. 練習感恩 – 感恩日記

我們的幸福程度取決於我們關注的焦點,把焦點放在一兩件進展順利的事情上,不要把生活中任何領域的美好事物當成理所當然,慶祝自己獲得的任何進步。

3. 培養希望 – 寫下期待的三件事

感恩的對象不是只有過去,也可以針對未來。作者建議也可以寫下期待的三件事。不一定需要大事,也可能只是跟朋友聯絡、吃頓午餐,細細品味生活給我們的一切。因為透過值得期待的東西,我們就為自己帶來了希望。

作者說他寫了二十幾年的感恩日記,雖然我也寫日記,但都是寫發洩和自我激勵日記。有一個好友跟我分享,她的感恩是時時刻刻都在發生,即使碰到挫折,都會找出值得正面的部分,衷心感謝。對她來說,天天都是開心、充滿希望的一天!

我很喜歡作者提醒我們,追求快樂要有耐性。就像搭機時椅背螢幕上的飛機航線圖,一開始覺得它動也不動,永遠停留在一個點。但幾部電影過去、睡一覺醒來,竟然就快要抵達目的地了。就算變化緩慢而且剛開始幾乎難以察覺,但隨著時間推移,你可能會發覺自己已經處在快樂的理想生活中了。

在〈“《更快樂的選擇》S.P.I.R.E.”〉中有 2 則留言

  1. “而做為優質的給予者,在關愛別人的同時,別忘了滋養自己” 提點了,原來付出的同時也別忘了自己的成長。

    1. 作者有提到一個關於工作場所的研究,在給予者、收割者、互惠者這三種人當中,表現最成功的一類人是給予者,但最差的一類也是給予者!

      原因是表現最好的給予者也會「為自己付出」,先照顧好自己,然後也照顧別人。表現最差的給予者則是累垮自己,無法持久。

      很有啟發的研究,對不對?!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