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本 原子習慣 不是我自己買的,放了大半年,我就是沒有動力翻閱。因為這書名一聽就像封面寫的:「每天進步1%,一年後,你會進步到37倍」,對於相信複利奇蹟的我來說,這不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實嗎?
前幾天在施昇輝老師的粉專上看到闕又上先生的視頻,看到他的贈書是 原子習慣。奇怪,闕又上不是講投資的嗎,為什麼也送這書啊?好奇之下,找出書來,一翻居然覺得很好看。內容流暢不生澀,邏輯架構清楚,雖是尋常的主題,卻有獨特的觀點發人深省。
作者的親身經歷蠻神奇的,父親是小聯盟球員,他也志在成為職棒選手,卻在高二那年被棒球迎面擊中,棒球夢幾乎碎了。
上了大學,他努力讓生活重回正軌。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、堅持讓房間保持整潔,規律的行為而導致的微小改善,讓他有掌控生命的感覺,於是他又開始有了自信。大學畢業時,他是學校的最佳男性運動員,也在學業上獲得總統獎章。
作者說他學會了至關重要的一課:只要你願意堅持多年,起初看似微不足道的改變,終將像以複利計算一樣,滾出非比尋常的結果。也許有人會碰到奇蹟似的一刻,從此改變人生,但更多時候,持續長期的漸進演化,能帶來一連串的微小勝利與突破。
我們常以為巨大的成功,應該來自巨大的改變,所以在往目標前進的途中,總給自己壓力,不管是減肥、競賽、累積財富。總在出發不久後,看著緩慢的進度覺得挫折,懷疑自己會不會走錯方向?一旦這個念頭升起,好習慣很容易就被遺忘了。
養成習慣的一開始,每天百分之一的進步,幾乎讓人無感。但就像上表看到的。每天進步1%,在365天後是 37倍的進步;而每天退步1%,一年後弱化到趨近於 0。
讓我看了很有感的是,作者從 2012年11月開始在自己的網站寫文,第一步就是固定在週一和週四發表文章。他說這個簡單的寫作習慣,讓他的電子報訂閱人數不斷增長。讓我很佩服的是,直到今天,我看到他的網站還是固定每週發文,在追蹤部落客的過程中,我常常看到日期停在幾年之前的部落格,能持續發文這麼久,真的不簡單。
兩年多前我開始架網站,寫下第一篇文,不敢期望有什麼成果,不過卻一直很好奇這「微小而持續的過程」可能會帶來什麼結果?如果這個網站持續十年,流量或廣告收入會變成什麼樣子?可以像第一條線擁有 37倍的進步?還是變成一條坡度10度的直線?或者變成向下的曲線趨近於零啊?
部落格是我覺得有趣的習慣,畫畫是另一個我不那麼著迷的習慣。但是我也想知道,如果每週都到畫室練功,十年後的畫能長成什麼樣子?這我倒是有信心,因為基期低,一定比我第一天踏進畫室的作品要好上很多倍!
每個習慣的養成,不免要遇上自我懷疑的時刻,但是作者告訴我們,如果你覺得好習慣難以養成或壞習慣難以戒除,不是因為你沒有能力改善,而是我們維持這個習慣還不夠久,還沒有突破這個他稱之為「潛伏之力的停滯期」。一旦跨越,就像石匠的敲擊,前面 100下毫無動靜,卻在第 101下石頭斷裂,重點不在第 101下的力道,而在前面100下的持續。
目標設定 vs 習慣養成
我們通常是為了特定目標,才決定養成一個好習慣。例如:要考幾分、要瘦到幾公斤、要存到多少錢。作者提出一個很不一樣的觀點:他發現自己的成果和目標設定關係不大,卻和他遵循的 系統 息息相關。
系統 是什麼?作者說,如果你是企業家,目標是打造價值百萬美元的事業,系統就是你測試產品概念、雇用員工,以及進行行銷活動的方式。
試著用我的理解來翻譯,系統就是想要達到目標所採取的方法與過程。如果要減重,目標是瘦 10公斤,系統是了解健康知識,知道三餐怎麼吃、每天做哪些運動?如果要存錢,目標是存到 100萬,系統是研究哪些投資工具,培養自己的理財知識。
以此類推,用我現在著迷的經營部落格來看,目標是日瀏覽量5000、日廣告收入10美元,系統就是持續發文、優化SEO。
為什麼建立持續的系統比設定目標更重要?
- 贏家和輸家都擁有相同的目標,但是能持續追求微小改善的系統,才能產生不同的結果。
- 目標的達成只能成就短暫的改變,從結果面下手,只能暫時解決問題;想要永久改善,就必須從系統面著手。就像好不容易減重幾公斤,如果不是系統性的改變飲食或運動習慣,過一陣子又復胖了。
- 目標是未來,系統是當下。目標的成功需要一段比較長的時間,而且只有「達到/達不到」兩種結果。系統只要有運作,就能往成功的方向邁進。
改變身分認同,成為一個「 」的人
正當我深深認同作者說的系統性的改善,他又加了第三個層次進來:想要達到最深刻的改變,就要從「身分認同」的改變開始。
如果想減重,單單是 減少十公斤 這個目標,只能讓你有短暫的改變。想要維持成果,必須改變習慣和系統,持續在健身房執行訓練課程。但是如果要長期維持,就要從根本改變自己的身分認同,改變自我評價。
養成以 結果 為基礎的習慣,會讓我們把焦點放在想要達成的目標;但養成以 身分認同 為基礎的習慣,卻會讓我們變成我們希望成為的人。
只到第二層改變的思考模式是「我想要變瘦(結果)。只要堅持這套飲食方法和運動,我就會變瘦(過程)」,但是已經把運動和健康飲食融入身分認同的人,根本不需要說服自己堅持什麼行為,你就是相信自己是某種人,然後去做那種人會做的事而已。
但是假如你已經給自己貼標籤,認同自己是「我就是懶得動」,雖然運動是好習慣,但因為跟你給自己的標籤相悖,你就不會去實踐。看到這裡,我不禁停下來,想想看是否我也給自己貼過什麼標籤?
我喜歡作者這段話:長遠來說,不能維持好習慣的真正原因,是被你某一版本的身分認同阻攔。想要進步,必須捨棄;想要成為最好的自己,就要持續編輯、修訂自己的信念,升級並拓展你的自我認同。
我在這一段延續前面的目標和系統,給自己設定的「 」是:我不是想要建立一個部落格,我是要成為一個「第二職涯轉型成功經營部落格的人」
改變身分認同的兩步驟
身分認同是由經驗和習慣形塑而成。作者說,如果能每天鍛鍊,我們就讓「一個運動的人」這個身分認同具體化了;每天寫作,就讓「一個有創意的人」這個身分認同具體化了。這點我和作者想的不一樣,寫作這件事我追求的不是創意,而是「一個能自我表達的人」。
作者也說,英文的 身分 (identity) 源自拉丁文的 存在 (essentitas) 和 重複 (identidem)。身分 = 重複的存在。越是重複某一個行為,就越強化跟那個行為相關的身分認同。
他自認寫作能力中等,開始時每週一和週四的發文,彷彿是在累積證據,強化他身為寫作者的身份認同,於是透過習慣的累積,他成為一名作家。對他來說,這種 建立習慣的過程,就是成為自己的過程。
每個習慣就像是一個暗示,假如你習慣讀書,你就成為腹有詩書的人;假如你習慣運動,你就成為健康活力的人;假如你每天都要彈吉他,那你應該是熱愛音樂、擁有生活熱情的人。
要改變身分認同,有兩個步驟:
1. 決定你想要成為怎樣的人
習慣就像是漸進式的演化,我們很難在一個決心之下,就立刻成為全新的人。一天天、一點點,在一個習慣和一個習慣之間,改變會在不知不覺中發生,到我們察覺時,我們已經成為想要成為的那種人。
作者有一個很有趣的比喻:每個行動就像一張選票,投給你想要成為的那種人,隨著票數累積,你就成為了新身分認同的那個人。要改變你是什麼樣的人,最實際的方法就是改變你做的事。
所以作者的焦點從 寫一本書 (以成果為基礎),轉移到 成為貫徹始終且可靠 的那種人。他說焦點轉變的過程可能會帶來這樣的信念:
- 我是願意為學生挺身而出的老師
- 我是給予每個病人時間與同理心的醫生(我敬佩的前老闆的信念)
- 我是會為員工發聲的專業經理人
忍不住又回頭想想,我每天投了怎樣的票給自己?我期待自己健康開朗、智慧有目標,那麼我有沒有建立什麼習慣,好跟這個期待做連結呢? 我期待自己有能力掌握人生下半場,那我需要什麼習慣呢?
2. 透過生活中的小勝利來向自己證明
弄清楚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之後,你就可以開始踏出小小的步伐,強化你渴望得到的身分。他的朋友靠著隨時自問「一個健康的人會怎麼做」而成功減重,一整天她都自問:一個健康的人會走路還是搭車?會點墨西哥捲還是沙拉?因為她覺得,只要像健康的人一樣行動,時間夠久,她就會變成健康的人。
在了解如何建立更好的習慣之前,真正的問題是:你是否正在變成你想要成為的那種人?第一個問題不是什麼,也不是如何,而是什麼樣的人。不在這個基礎上著手,追求的改變就很容易失去初心,隨風飄蕩。
延伸閱讀: 時間看得見
下一篇我們來繼續研究,習慣形成的四步驟:
- 提示: 尋找獎賞的暗示
- 渴望: 習慣帶來的狀態改變
- 回應: 確實執行的習慣
- 獎賞:
- 滿足渴望
- 學會記得未來應該重複哪些行為
看到Irene的推薦,我馬上找到這本書了!!我也快點來閱讀趕上你的腳步,到時候再來跟你分享我的心得!:)
親愛的米莉,期待妳的心得分享,也想知道妳看完之後,列出哪些習慣許願單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