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情提要:
原子習慣 這本書我分成三篇來介紹。第一篇是作者邀請我們思考的:你想要成為哪種人;第二篇和這一篇介紹作者提出建立習慣的 行動四法則:(1)設計明顯的提示、(2)利用有吸引力的誘惑,捆綁想養成的習慣。 (3)透過最小的努力,讓行動簡單到不行,以及 (4)給予立即的滿足 來養成好習慣。
以下我們接著看法則三和法則四。
法則三 讓行動輕而易舉
這個法則在說明養成習慣的第一個行動,必須是輕而易舉的。不能讓你一想到就覺得內心的天使和惡魔在打架,充滿掙扎。而是在不知不覺,甚至充滿期待的情況下從容就義。
一百張重複 vs 一張完美
一開始作者舉攝影班的例子來說明 直接投入大量練習 vs 深思熟慮做出完美作品,哪ㄧ種方法能產出最佳作品?
答案竟然是原先設定重量不重質的這組獲勝。最佳的作品出自交出 100張照片的學生,而花了一學期努力構思光影與構圖,只需交出一張完美作品的那組,成果反而很平庸。這個結果支持了作者的論點:精通習慣從重複開始,而非完美。
關於這種執著於最佳路徑,花大量時間做策略規劃,最後虎頭蛇尾,沒有時間或動力去完成的案例,我在初入職場時,深有所感。
當時的老闆很講求策略思考,我們總是花好多時間在白版上畫框架擬計畫。做完計畫後,大家就虛脫了,然後,就沒有然後了。大家好像以為白板上的計畫會自動往下開展,完美的計畫,缺少了執行與重複,並沒有帶出完美的結果。
養成習慣需要幾天?
而所謂重複,到底需要重複多久?作者告訴我們:養成習慣要靠頻率,不是時間。21天、30天或300天都不是重點。該關心的是重複幾次,不是重複多久。我們現在的習慣至少都經過幾百次才被內化。
必須串起足夠多次的成功嘗試,行為才會在心裡根深蒂固,然後我們才能跨越習慣線。而頻繁的重複像小徑般被踩出一條路之後,困難才會消失,行為才能自動化。「重複」這個動作活化了習慣的神經迴路。
發懶是聰明的策略
傳統觀點認為 動機 是習慣改變的關鍵,但作者認為真正的動機就是 懶,大腦天生會盡可能節省珍貴的能量,我們的出廠設定就是哪個容易選哪個。
雖然懶人如我完全贊同這個觀點,甚至認為懶惰是一切發明的起源,但上升天秤的我還是會想到,像我老闆就是熱愛挑戰困難的人,哪裡有苦活就帶著我們哪裡去,這又是為什麼?
作者不想抬槓,他直接說,人本來就會有時想努力,有時想偷懶放棄。「讓行動輕而易舉」這個概念不是叫我們只做容易的事,我們一定知道什麼是 長期執行必有回報的事,在難熬的日子裡,用輕而易舉的方法堅持住習慣,才能克服人生丟過來的挑戰。
主動積極的發懶
想讓新習慣在毫無阻力的狀況下自然發生,第一要務就是讓環境隨時 ready,才不會被怕麻煩的天性打敗。
作者舉健康早餐為例,正好我有經驗。之前吃 新陳代謝飲食法,有時早上輪到吃青菜和蛋白質,前ㄧ晚我就會洗好切好,第二天才不會覺得很麻煩就放棄。
另外像是想要多運動,可以隨時準備運動服、球鞋和水瓶,念頭一來,拿了就走;想要多畫畫,可以把用具放在書桌隨手可得的區域,避免在準備階段就打消念頭。
反過來說,如果想戒除壞習慣,就把它的路徑弄得很麻煩。例如,把手機放在很遠的房間抽屜;把啤酒放到冰箱最裡層,總之就是讓自己不能很順暢的執行壞習慣。(不要買啤酒就好了,對吧?)
決定性瞬間的兩分鐘法則
我們一天的行為有近五成的比例是出於不知不覺的習慣選擇,就像下圖的分岔路,早上醒來後一路都在做選擇,如果能讓好習慣像自動駕駛一樣,一天下來就是美好的一天。
但如何一路選對呢?依照作者的說法,我們應該讓自己在每個分叉路都做簡單的選擇。他舉自己和太太的 傍晚小瞬間 為例 – 那個瞬間會決定他們晚上會去運動房健身,還是點外送看影集。而他的儀式是 換上運動服,就這麼簡單。只要踏上這一步,接下來他就會開車、決定鍛鍊哪個器材、開始運動,一切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。
在決定性瞬間,我們要做的只是選擇起點 – 換上運動服,不是終點 – 健身房。起點越簡單,掙扎越少。
而且,這個新習慣的起點,只要給自己 兩分鐘 的承諾就好。通常夢想著要改變時,我們會一時興奮努力過頭,作者卻要我們一開始先把新習慣縮減為兩分鐘版本,例如
- 每晚睡前閱讀 》》看一頁就好
- 做 30分鐘瑜珈 》》拿出瑜珈墊就好
- 用功讀書 》》翻開筆記就好
- 跑操場十圈 》》繫好鞋帶就好
因為前面說過的,只要一開始選到對的行為,後面就容易一路對下去,所以開頭的兩分鐘,務必讓自己在無痛狀態下入門。
理性的你可能會覺得這是自己騙自己吧?明明重頭戲是兩分鐘以後的苦活。如果真的這麼想,作者建議就弄假成真,真的只做兩分鐘就停手。他有一個讀者就真的,規定自己只能在健身房五分鐘。幾週之後,不甘心只來五分鐘,他越待越久。然後,就如同大家猜得到的,他的體重達標了。
讓壞習慣的行動困難無比
下面這兩段實在太好笑了,不記錄不行。(咦?奇怪,每次一本書吸引我的都是好笑的例子)
書中提到寫出鐘樓怪人的雨果,有一年的時間可以好好寫作卻一再拖延,被出版社設下六個月的交稿期限。為了對抗拖延的壞習慣,雨果請助理把衣服鎖起來,只留下大披巾。整個秋冬,他就靠著大披巾完成巨作。
另一個誇張的例子是作者自己貢獻的。寫書的時候,他為了避免瀏覽社群媒體耽誤進度,請助理每週一幫他改掉所有社群媒體的帳號密碼。到了週五再寄新密碼,讓他週末盡情瀏覽。而週一,助理再把密碼換掉。
天啊,這實在是有點瘋狂,不過仔細想想,能下定這麼大的決心真令人佩服。
法則四 讓獎賞令人滿足
如果能夠獲得立即的愉悅經驗,行為比較容易改變。作者舉例說 90年代後期在喀拉蚩,不衛生的環境導致疾病叢生。大家知道應該勤洗手,但很少人願意執行。直到寶僑提供的香皂出現,新香皂泡沫又多又香,洗手忽然變成是一種享受。六年後,即使沒有提供香皂,大家都養成洗手的習慣了。
在短期內保持動機
雖然大家都知道能等待棉花糖的小孩,長大後才會有成就,但自己在做決定時,卻容易被大腦「立即滿足」的偏好制約。
當下 & 確定有 的獎賞就是比 未來可能有 的獎賞有吸引力。
解決的方法是為自己創造 立即的獎賞。在剛開始運動的時候,體重體脂不會很快下降,體態不會立馬均勻。如果沒有立即的獎賞,很可能會覺得沒效果不想繼續。這時候就可以考慮給自己獎賞鼓勵持續,例如用按摩來獎勵自己,既享受又健康。(但是不可以用有反效果的冰淇淋來鼓勵自己喔)。
習慣記錄表
如果能視覺化習慣執行的過程,也有助於維持習慣。做法很多樣,有人做完一組伏地挺身就把一顆彈珠從一個盒子放到另一個;有人每天在日曆上畫圈圈,喝掉一杯水就槓掉一個圈。
我有同事是用數饅頭月曆來記錄一個不太可愛的四年計畫,每過一段時間想起來,她就槓掉已經過去的日期,這是她之前拍給我看的。她說想想也真快,她的四年計畫已經只剩兩年多,好像沒那麼難熬了。
習慣契約
這邊作者又舉一個類似雨果的有決心例子。有位企業家為了減重,和太太、教練簽訂習慣契約,除了列出終極目標,也列出每階段做法、相對應的日常習慣和失敗時的懲罰,而後果然按照契約規定都達成了。我猜這位企業家的事業一定很成功。
以上是養成習慣的行動四法則。
從A到A+
原子習慣這本書的最後一個章節,呼應回第一篇裡提到的身份認同。
除了提醒我們應該配合性格打造習慣、找到對自己有利的戰場、執行難度恰到好處的任務之外,也鼓勵我們愛上無聊,在討厭的時候、痛苦的時候,筋疲力盡的時候還是要挺身繼續。
延伸閱讀:恆毅力-工作到底需要熱情還是堅持
我最有感覺的是接下來反省與複查的章節。
複查習慣 做出調整
前面花了整本書的篇幅在介紹如何讓習慣自動化,但在最後這一章節,作者反而提醒我們,當好習慣自動執行之後,可能會產生壞效果。就像下圖(上)呈現的,當習慣自動化,就容易落入無意識的重複,你可以不假思索的讓事情「做好」,就不會想辦法讓它「更好」。確實我們在職場上看到很多人在進來兩三年時表現最好,有五年資歷的人反而退步了。
想要讓潛能最大化,追求菁英級的表現,就要像下圖(下)一樣,養成刻意練習的自動化習慣。這個意思是說,精通一個習慣之後,就必須回到工作裡需要耗費心力的部分,開始打造下一個習慣。而當這個耗費心力的工作又變成自動化習慣之後,再挑戰更難的部分。千萬不要在精通習慣的當下落入自滿的陷阱。
怎麼預防自滿?作者的解法是 為自己建立反省與復盤的系統。
運動健將、喜劇泰斗、傑出經理人都會運用各種形式做複查。可能是記錄自己的健康狀態,包含營業攝取和睡眠品質,也可能是練習之後記錄可改善之處;可能是記錄台下聽眾的反饋,測試殺手級笑點;也可能是記錄每週重要決定、決定背後的原因,以及期待的結果。
作者說他自己會做年度審核和半年的誠實報告,審視哪裡出錯,思索自己的身分認同,是否偏離正軌,是否該讓習慣升級,或者該降低某些面向的努力強度,專注於根本。
在前面的行動四法則,幾乎每個行動都是很細微的觀察和記錄,這一段作者要我們拉開距離,從整體的角度來觀察自己,重新檢視行為改變最重要的面向:身分認同。
和身分認同連結得越深,我們越會捍衛它,不願意接受批評,反而導致自己無法超越這個身分成長。把一個身分抓得太緊,一旦失去它,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了。這種狀況我們常看到,越資深的老師越不容易改變原來的教法;連作者都說,當他的棒球生涯終結後,他也是苦苦找尋自我。當你一輩子都用一種方式定義自己,那個身分卻消失了,那麼,你現在是誰?
兩三年前,我也碰到這個問題。當公司認知到舊的商業模式無以為繼,必須轉型擁抱新趨勢,我們這些專精於舊商業模式的資深主管,在一夕間必須屏棄舊的專精。還記得我用了整整一天,將舊的檔案與舊的參考書籍,從辦公桌上與辦公桌與檔案櫃移除,除了感傷,更多的是輕鬆與期待。儘管如此,這兩三年來,仍然有不少艱難的時刻,我會問自己:我是誰?
感謝作者提出的建議:要減輕身分喪失的影響,關鍵就是重新定義自己。如此一來,才能在特定角色改變時,仍保住你身分認同的重要面向。
- 我是運動員 》〉我是心理強悍又熱愛體能挑戰的人
- 我是傑出軍人 》〉我是自律可靠、擅長團隊合作的人
- 我是執行長 》〉我是能創造與建立組織的人
讓身分認同富有彈性,能適應變動的環境。固守一種身分,只會讓自己在改變的浪潮中苦苦掙扎。
個人感想
我很喜歡這本書的第一段談身分認同的章節。不過這本書大部分的章節是在談行為改變、養成習慣的技巧,例子都很有趣,論點也很有道理。但我覺得這四個法則可以快速看過,也可以針對自己碰到的問題直接找解方。
對我來說最有共鳴的是,第一個章節關於身分認同的思考,和最後一章關於撕去單一身分標籤,一層層蛻變為柔軟而有彈性的身分認同。這兩段的論述,前後呼應,我覺得很值得花時間細細思考。
身為美國人的作者,竟然引用老子道德經來論述柔軟的身分認同,我也忍不住想抄下來細細品味:
人之生也柔弱,其死也堅強。
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,其死也枯槁。
故堅強者死之徒,柔弱者生之徒。
是以兵強則不勝,木強則兵。
強大處下,柔弱處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