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日期 2021-03-18
這本書是鄭華娟分享她在商展中喝到一杯順口溫柔的好咖啡,經由咖啡師的說明引發興趣,到維也納的咖啡學院上了一週理論與實務兼具的咖啡課程,通過嚴格考試取得歐盟認證的專業咖啡師證書。她的文字輕鬆幽默,不知不覺就跟著她學到咖啡知識。
原來歐洲有兩大咖啡館文化,除了巴黎左岸之外,維也納咖啡館文化和巴黎並列,同時還是聯合國文教組織認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!很多人熟悉的「我不在家,就在咖啡館,我不在咖啡館,就在前往咖啡館的路上。」這句話就是形容奧地利文學家 Peter Altenberg 幾乎隨時都在維也納的中央咖啡館,所以朋友找不到他的時候,鄰居總是這樣指引方向。
優質咖啡喝起來是什麼味道 ?
經過鄭華娟的分享,我學會了品嚐咖啡的正確方法:快速啜飲一小口咖啡後,在舌上漱,像品酒一樣,讓舌頭、口腔、咖啡和空氣完全結合。
優質咖啡的特徵:讓飲用者口腔喉嚨有柔和感,不會有辛辣的刺激味。喝了之後的幾秒鐘內會回甘,舌頭甜甜的,給人不用加糖也可舒服飲用的好滋味。越冷越香,回甘的香味在舌與喉間餘韻繞樑。因為咖啡是天然的植物,靈敏的嗅覺可以經歷生豆時的果香、烘焙後的乾香和濾泡後的濕香等複雜過程,把咖啡植物的香味提升成一杯香醇的咖啡。
以前一直認為咖啡要夠熱才好喝,咖啡教授卻讓我顛覆觀念,他說 : 太燙的咖啡毫無風味可言,因為太燙的咖啡會讓舌頭上的神經被高溫鈍化,反而嚐不出好咖啡的滋味。
為了實驗,我特別到最近新開發的專業獨立咖啡小店,忍痛放棄固定點的卡布奇諾家族,改點手沖。一開始還是喝不慣,覺得有點酸、有點苦,但確實在吞嚥之後,感受到回甘的香氣。
咖啡豆有兩種 : 羅布斯塔 vs 阿拉比卡
從外形上來看,阿拉比卡豆長而扁,中央線呈S曲線 ; 羅布斯塔豆形狀較渾圓,中央線較接近直線。好咖啡是阿拉比卡豆沖煮的,壞咖啡當然就是羅布斯塔豆煮出來的囉 ! 羅布斯塔的咖啡因含量比阿拉比卡高 2 倍,通常會用重烘焙的方式掩蓋潮濕的土味。
- 咖啡因含量:
- 羅布斯塔:一公升Espresso含2308毫克
- 阿拉比卡:一公升Espresso含921毫克
- 味道:
- 羅布斯塔:土味、潮濕味
- 阿拉比卡:果香
- 烘焙方式
- 羅布斯塔:重烘焙
- 阿拉比卡:淺焙、中焙
- 生長環境:高海拔的環境使咖啡豆較慢成熟,緩慢成熟會讓豆子更結實濃郁。
- 羅布斯塔:低海拔,怕寒冷,25度C
- 阿拉比卡:高海拔,怕風,18-22度C
羅布斯塔豆重烘焙之後,臭味會消失嗎?
羅布斯塔豆煮出來的咖啡會讓口腔喉嚨有辛辣感,舌頭乾澀,且有金屬的腥味或混濁的土味,喝完後會口乾舌燥,外加口渴。咖啡教授特別提醒咖啡的濃和辛辣是不一樣的,濃是因為水太少或咖啡粉太多,劣質咖啡才會有辛辣感。
咖啡教授也指導他們,在燙、溫、冷三種溫度下,品嚐了幾杯咖啡以分辨好豆壞豆,嚐完一輪要喝水清澈味覺再開始下一輪,不然味覺會混亂。
- 第一輪:咖啡剛泡好,分不出太大差別。
- 羅布斯塔咖啡像是戴著面具的壞人,讓人分不出好壞。
- 第二輪:咖啡溫涼後,漸漸浮現不同風味。
- 羅布斯塔明顯讓人不愉快的臭味。
- 第三輪:咖啡冷掉之後
- 羅布斯塔苦苦的,讓人口渴。有不明朗的混濁感、辛辣刺激喉嚨。聞起來有點像清潔消毒水。
看他們試喝的結果,果然在剛泡好時,無法分辨好咖啡和壞咖啡的味道。很燙的咖啡騙過了味覺、嗅覺神經,讓人感覺不到羅布斯塔的臭味。再加上牛奶和糖調味之後,這些該嚐出的臭味就被加倍掩蓋了。她特別提醒我們,羅布斯塔豆除了會讓人口乾舌燥、心悸、興奮得睡不著,其中的生物鹼是很臭的化學物質,可以用來做迷幻藥、麻醉劑、工業用芳香劑香料。鄭華娟說羅布斯塔豆,等咖啡冷掉之後,就非常不好聞了。
據說即溶咖啡很多是用羅布斯塔豆來製作的,大家還是少喝為妙。
傳統維也納咖啡跟我想像的不一樣
鄭華娟特別做了各種維也納咖啡的說明,因為她說,在維也納咖啡館,不能說點「一杯咖啡」,而是要說出你要喝的那種咖啡名稱才行。
書中提到很多次的摩卡咖啡,本來讓我很困惑。因為印象中的摩卡是帶著巧克力香味的咖啡。像星巴克摩卡咖啡的說明就是 : 「由濃縮咖啡、摩卡醬及新鮮蒸奶調製,覆上輕盈柔細的鮮奶油,帶來香濃的巧克力及咖啡風味。」
但是鄭華娟書上的摩卡,怎麼感覺上不是啊 ? 看起來維也納的摩卡咖啡指的好像是濃縮咖啡耶。而印象中的維也納咖啡是頭上蓋著厚厚的鮮奶油,感覺上有點怪。現在看起來可能是底下第8項或第10項的咖啡,下次我想來嘗試看看,說不定我會愛上!
- 摩卡 (Mokka):Espresso 機煮的黑咖啡。小摩卡 7g咖啡粉;大摩卡 14g咖啡粉。
- 錯誤 (Kaffee vekehrt):牛奶多、咖啡少的咖啡。
- 咖啡色的咖啡 (Der Braune):摩卡撒上奶泡。維也納賣最好的咖啡。
- 大摩卡濃咖啡 (Grosser Schwarzer):大摩卡撒上奶泡,外加小杯牛奶(奶60%、鮮奶油40%)讓客人調製個人化口味。
- 米朗琪白咖啡 (Melange):被奶泡蓋住的咖啡。melange這個字就是混合物的意思。
- 修士帽咖啡 (Kapuziner):摩卡黑咖啡 + 鮮奶油,再撒可可粉。
- 卡布奇諾 (Cappuccino):透明玻璃杯倒入咖啡 + 奶泡,再撒可可粉。
- 維也納玻璃杯咖啡 (Wiener Einspnner):透明玻璃杯倒入咖啡 + 厚奶泡,再撒糖霜。
- 混水咖啡 (Verlngerten):小杯摩卡、附上等量的一杯水,由客人調製個人化口味。
- 歐伯麥爾 (Der Obermyer):摩卡 + 適量糖,攪拌後慢慢用湯匙背面加入冰鎮奶油。
- 香料咖啡 (Gewrz Kaffee):先倒萊姆酒、再加丁香兩小顆,沖入摩卡,加糖,肉桂棒攪拌喝。
快樂的源頭
在她猶豫著自己年紀不小,還上這麼時髦的課程,同學會不會都是年輕人,格格不入啊?想打退堂鼓的時候,她先生老德說:妳學到的專業技術,沒人能偷走,是很好的心靈財富投資,跟幾歲學有什麼關係?
看到這段話,我覺得很有道理。以前常聽到「終身學習」,本來覺得好嚴肅,好像是勉勵人努力學習、不要鬆懈。現在感覺不一樣了,我覺得學習不懂的事,除了充實自我,但同時也是給自己跳脫常軌,發現新天地的機會。很多事仔細想想,好像不是原先以為的那麼理所當然,如果願意放下既定印象,什麼都試試的話,真的會覺得原先的舊世界,好像突然新奇了起來。
就像鄭華娟學會了煮好喝咖啡之後,除了老德先生,連她的公公婆婆,閨蜜好友也都發掘了好喝咖啡的秘訣,也挖出收藏的精緻咖啡杯,重新挖出生活的小樂趣,她也確實用上了老德先生說的,屬於自己的無形知識財產造福了身邊的人,成為正向的快樂源頭。
因為在德國生活,鄭華娟這個名字也是我常常聽到的作家,之前不知道她連咖啡都這麼有研究。看來奧地利比德國喝咖啡講究太多了 🙂 很有趣,謝謝Irene的分享!
為了勉勵妳,我還特地查了地圖,原以為德奧就在隔壁,看起來維也納和德國有段距離耶。
不管啦,為了滿足我的好奇心,如果妳有機會去維也納,要好好寫一篇維也納咖啡館的文章來讓我聞香喔😄
我們之後要搬家去慕尼黑了,等到了慕尼黑,離維也納就不會太遠唷!如果我有去,一定寫篇不專業的維也納咖啡館報導 🙂
哇,恭喜要搬家了!也會換新工作嗎?祝妳新生活一切順利!很期待妳的維也納咖啡館報導哦!
是的呀,雖然慕尼黑應該是很有趣的地方,但是我要找新工作,可是皮皮挫!謝謝Irene,希望能夠很快跟妳分享拜訪維也納的心得 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