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日期 2023-05-25
上一篇 提到我在剛進職場時買了股票,那個時候台積電就很紅了,記得我還慫恿媽媽 18萬買了一張,後來我也忘了它什麼時候消失了,現在想起來真有點對不起媽媽。。。
之後就是忙上班、忙小孩、忙著添購衣鞋包(我承認最後這句才是重點),根本分不出多餘的錢來投資。好在公司陸續要我們認購股票,逼著自己存了一點錢。現在想到退休金的來源,就沒有那麼擔心。
不過認購自己公司的股票要考慮, 變現時間不能隨心所欲,投資風險也高於ETF。所以我還是挺後悔當年沒有繼續投資股市,逮到機會就勸年輕的同事,趁年輕以少少的資金開始投資,利用時間累積複利的力量。
恰好看到《為何賣掉就漲,買了就跌》書裡有個章節提到「為什麼你應該買點股票」。
作者陸蓉提到 進行戰略資產配置時,如果能安排一些股票的配置是很划算的。書裡以美國學者的研究為例,計算從1925年到2016年,投資一美元在不同資產上的報酬率狀況。我來幫忙做個表格,比較一目了然。
可以看出「股權類資產」,包括小公司股票和大公司股票,它們的報酬率比其他資產都高 。其他學者後來研究發現,在其他國家也存在類似現象。
股權溢價之謎
作者是上海財經大學教授,從學理上來說明收益和風險的對應關係。大家都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,想要收益高,當然就要冒風險。如果股權的收益這麼高,它的風險是不是也高到嚇人呢?
作者用 低波動的消費增長 和 高波動的股票收益 之間共變程度低,來說明股權資產的風險並不高。老實說這段我完全看不懂,不過反正結論就是:從近百年資料來看,股權資產的收益很高,年化報酬率可以超過10%,所以投資人在資產配置中,應該配置一些股權資產。
進場和離場時機
配置股權資產之後,另一個也很難的問題是:進場和離場的時機該怎麼決定?
大家都知道事後諸葛放馬後炮是沒用的,但如果眼光前瞻洞燭先機呢?作者說「對早了」也是錯的。她舉了1996年的美國市場,當時就有人看出股票價值估值過高,市場蘊藏巨大風險,可是當年沒有下跌,一直到四年後,2000年才下跌。
作者教我們觀察 股市的價格和交易量 來找進出時機,她用了米勒假說來說明。
股票之所以會成交,一定是想買的人覺得這個價格偏低,或者他覺得有股利可以領,總之一定是看好;想賣的人可能是覺得價格被高估了,或許擔心接下來會更低,或許已經到他的滿足點,他不想繼續持有了。
所以根據米勒假說,股價反映了樂觀者的預期。也因此股票交易量越大,越要警惕泡沫的存在。
所以到底什麼時候該買進,什麼時候該賣出呢?
作者說只要記得一點:利多出盡 = 利空
這邊還介紹了一句很有趣的英文諺語:Buy on the rumors, sell on the news. 意思是如果還在傳聞階段就買入,已經在新聞上看到正式發佈消息了就賣出。例如在上市公司年報、季報公告前,投資人意見分歧,股價容易被極度高估,但公告發布之後,分歧消失,股價回落。
所以投資人意見越分歧,股價越會被高估,可以從「周轉率」(周轉率=交易量/流通股數)這個指標來看投資人意見分歧的程度。周轉率下降前可以買入,周轉率快速下降時則應該果斷賣出。
說真的,看了這麼多,我只想到上面那個投資一美元的表格,那個表格對我來說有點 too good to be true 的原因是,它是九十一年下來的投資結果,我這一生無法實驗啊。
年投資報酬率 5.5%的試算
我反而注意到長期美國國債的年化報酬率 5.5% 這一格,這不就跟我現在實驗的 0050/0056 的保守估計報酬率一樣嗎?所以我用 5.5%的報酬率來估計較短期間的期末金額。
整筆放100萬 各年年底的金額
假設投入 100萬,之後不再投入。兩年後會變成 111萬,五年後 131萬,二十年後就有近 300萬囉。
每個月存一萬 各年年底的金額
一樣用 5.5%的報酬率來估計較短期間的期末金額。如果不是一次投入 100萬,而是用積沙成塔的概念來執行這個紀律,每個月固定投入一萬元持續不間斷。
兩年後會變成 25萬,五年後 67萬,二十年後就有 400萬了。而且隨著年資越來越多,之後每個月應該不只能存一萬,大家加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