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日期 2022-10-18
上一篇幫已經提離職的同事 Catherine 在《做自己的工作設計師》這本書裡找到 好聚好散的加分離職法,但是在提離職之前,其實可以嘗試 重新設計自己的工作。
就算試過書中建議的四種方法之後還是不成功,我們也學會運用 設計思考流程 走過一遍問題,萬一未來真的要找工作,我們也清楚自己已經試過哪些方法,也更清楚自己為的是什麼、要的是什麼。
四個重新設計工作的策略
作者說 該離職還是要離職,尤其是在有害的工作環境,例如管理者對人失去基本尊重、被騷擾或被虐待。那就不要猶豫,快逃!
但是他們也看到很多人提離職,經歷一堆麻煩的過程,然後從零開始。有時只需重新設計工作,就能大幅改善問題。
作者提出兩點待在原公司的好處:
- 你了解這個公司:在公司待久了,你知道公司哪些地方還不錯,哪些地方有問題,你比外部的人更清楚公司有哪些類型的職位。
- 這個公司了解你:如果你表現良好,對公司來說,與其找外部的人進來,留住你或挑選你擔任新職務的風險比雇用外人小。
作者提醒,如果想在公司內部尋求新工作,必須先證明自己在目前職位的價值。如果在現在的工作上你還沒有盡最大的努力去做好它,可能需要先自我反省,直到自己滿意。不然只是逃避現實,將問題從這個公司帶到下一個公司。
排除上述狀況,作者建議想重新設計工作時,可以試試以下四種策略來脫困:
- 重擬與再度投入:在同樣的工作上,找出不同的做法,建立不同的關係,重新排列工作的優先順序,讓自己變得更有價值。
- 改造你的工作:配合興趣發揮招牌優勢,可能是淺層的調整,也可能是結構性的改變,結果是工作績效提升,對公司和自己都是雙贏。
- 轉換職務:在公司內部轉換新職務,可能是既有職位,也可能是重新塑造的新職缺。
- 砍掉重練:展開全新職涯,在同公司扮演完全不同的新角色,重新接受訓練,迎接職涯大轉換,而公司仍舊擁有你這個寶貴的團隊成員。
讀完這個章節,覺得書裡有架構讓自己跟著想一遍,我覺得很棒。跟著作者走一遍,看看他們舉的五個例子,試著思考自己適合哪一條路?
因為五個故事有點長,我分成兩篇來讀,這篇先說明改變較小的兩種:約翰是接受並微調心態和做法;安琪拉和莎拉分別從表層和結構改造了她們的工作。
策略一:重擬與再度投入
運用這個策略的結果是:仍然留在原來的工作,但對工作的喜歡程度大幅上升,而且不是靠自我催眠或所謂的正向思考法。
什麼人適合這種策略?
如果你剛進公司時,還蠻喜歡這份工作。但經過一段時間,工作環境發生變化,原本甘之如飴的工作,已經走樣了。
重擬策略:
利用公司的改變,重新設計工作,讓自己重新愛上工作。
範例A:
工作變難,但不是存心刁難的 約翰
約翰待在公司十六年了,能待這麼久表示,他真的以工作和公司為榮。可是沒想到一年前,老闆的老闆的老闆跟他們說,公司被賣給私募股權了。約翰聽不懂這些術語,不過大大大老闆跟大家保證一切都不會改變。
新的管理層來了之後,認為從前的要求太低了,新的 KPI 要求產能提高 18.5%。大家開始加班,週六甚至週日都要趕工。約翰擔心一味要求產能會影響品質,但當他向上反映,新老闆卻暗示他要嘛適應,要嘛另謀高就。
約翰需要這個工作,他家附近沒有類似的公司讓他跳槽,再說這家公司提供慷慨的保險醫療方案,讓他患有免疫疾病的兒子接受治療…醫生說他兒子至少還需要一年的治療,才能脫離險境。
作者說,約翰可以有三條路:
- 狗吠火車:向新的管理階層投訴,要求 KPI 回復原狀
- 行屍走肉:照常上班,過一天混一天,轉換其他生活重心
- 重擬面對:約翰不能忍受自己混吃等死,他決心重擬面對,替自己的工作創造新局面。
約翰碰到的狀況可能也是大多數人碰到的,很多狀況不是揮一揮衣袖那麼輕鬆,現實綁住了他。但他很明快地確認了兩件事,讓自己不陷在離職或留下的泥沼:
- 確認自己的優先順序:他決定自己現階段的重心是家庭大於工作,先確保兒子獲得必要的醫療保險。
- 設定留下來的時間:他決定再待兩年,時間到了再重新評估。
當約翰訂了兩年的期限之後,他忽然就安心了。不必每天自問還要撐多久,甚至積極地希望在這兩年內留下美好的工作回憶。他決定尊重雇主要求 ,也尊重自我要求。
剛開始他每天都要提醒自己記住自己的「為什麼」,要記得他是從尋求個人的職涯滿意度,變成追求兒子最好的醫療照顧。
他重新投入工作幾個月後,和新老闆的關係忽然改變了。每次工作壓力太大、老闆給的指令太刁鑽,他不再反應激動,既不放棄也不動怒。他學會協調出合理的界線,除了完成工作上的要求,他還是有時間留給兒子和家庭。
最後約翰還想出新辦法,提升產能15%。他承認要不是新老闆給的壓力,他永遠不會多花心思去想改善方法。他很自豪自己從頭到尾保持正面態度,跟從前一樣認真負責。
兩年後,約翰決定再待兩年,到時候兒子的療程可以完全結束。他還會再找到自己新的「為什麼」,來重擬他的角色。
作者說,這個做法是苦中作樂,不一定永遠行得通,萬一約翰被迫生產不符合安全品質的產品呢?他可能就無法面對自己的良心。還好沒有。
重擬與再度投入的步驟:
- 接受現實
- 找出為什麼,向自己解釋為何要繼續
- 重擬你與工作和公司的關係
- 重新投入,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
- 一路上尋找新的好處與滿意感的源頭,讓一切顯得「暫時夠好」
看到這一段滿有感的,在商業世界中,換老闆、換公司管理層是很常見的事。我的前同事真的遇過這種事,原本的公司採行尊重個人的組織文化,卻因不敵疫情被併購,轉瞬間變成強調獲利優先、生存第一的公司。
她雖然每天到同樣的地址上班,坐在相同的座位,同事沒換,工作內容也一樣。可是老闆的老闆的老闆變了,公司名字也改了,覺得自己也像換了一家公司。有人幸運的像約翰留下來(或者不幸地為了家庭的理由而無法離開),有人決定另擇良木而棲。
策略二:改造
表層改造? 結構性改造?
策略一約翰的做法是接受公司的改變,調整自己的心態和做法適應新的要求,但他還是在原來的職位做原來的工作。
策略二的改造則是再積極一些,工作內容需要有某種程度的改變。可以分成不需要取得高層核可,靠自己就能做到的「表層改造」,和可能需要拆掉部門分工的「結構性改造」。
範例B:
安琪拉的表層改造
資深業務代表安琪拉很喜歡自己的工作。她精明能幹又受到公司器重,獎金也領得很不錯。可是精力充沛的她就是覺得有點無聊,請她升任主管嘛,她才不願意,因為花時間去管理人更無聊又累,她還是喜歡跟老客戶聊天。
她想到除了跟客戶聊天之外,她還很喜歡面試新人,認識新同事,協助他們融入公司。很多人進公司後還會找她提供建議,她也喜歡在這個過程中,獲得改造工作的靈感。
她決定先小試身手,低調的找了四個曾經諮詢過她的同事,問他們想不想定期聚會,討論如何改善績效或解決問題。安琪拉跟他們個別約好上班前三十分鐘喝個咖啡,三週後再約一次。
結果有三個人主動再約她第三次,讓她知道自己的努力有成效。她問他們還有沒有其他同事也有同樣的需求,結果一共有八個人希望得到安琪拉的輔導。
安琪拉在接受更多人諮詢之前,先找老闆報備。她告訴主管她在協助新同事,因為不佔用上班時間,對於本質的銷售工作完全沒影響。老闆也覺得她這樣做很棒,對團隊整體產能與氣氛都有正面影響。
安琪拉一週挪出三天,一次三十分鐘,時間的花費並不多,但同事獲得很大的幫助,而安琪拉也更認識公司其他部門,越來越多人認識安琪拉,她也越來越覺得公司就是她的大家庭。
人資長也聽說了這個晨間咖啡聚會,在經過她主管的同意下,邀請安琪拉一起研發為期三個月的內部教練專案。
最後安琪拉開心的留在銷售崗位,主管也同意她一週挪出半天,長期擔任內部教練。
作者說用裝潢來比喻的話,這個方法不需要施工拆牆,只需要換購家具與擺設而已。安琪拉沒有做太多變動,也沒有停止原本工作,只是進行了小規模的工作改造,最後大幅改善了自己與其他同事的工作滿意度。
改造工作從哪裡開始?
你可能會好奇自己可以怎麼做?作者建議我們 從原本最喜歡的工作著手,打造出「多做一點」的原型。除了自己開心以外,也要讓老闆覺得這主意還不錯。試行可以之後,再繼續打造前進的道路,就能擁有更開心的工作。
說到改造工作,我想到在公司看過一個成功的例子。艾小莉原本是專案經理,從小專案開始磨練,漸漸掌握大專案的節奏,很多營運經理都喜歡跟她配合,因為專案交到她手上,除了她盯很緊讓人有點壓力之外,其餘一切令人放心。
在她達到成熟期之後,很驚艷的看到她更往前站。為了確保專案能達到客戶要求,她主動參與合約談判過程,跟著商務一條一條的確認各項定義。那段時間常接到大型專案,客戶要求又多又鑽,多虧有她,讓專案風險降低不少。
我不知道艾小莉當時是不是在工作上遇到狀況才決定往前站,不過擁有這個特質的她,後來被挖角到一家新創產業,現在已經是營運總監,而且身價還在上漲中。
就像裝潢,有時不論怎麼重新擺設,固定的房間格局就是會讓人撞牆,這時候也就只好有技巧的拆掉一面牆了。莎拉碰到的問題比安琪拉複雜,我們來看她怎麼拆牆?
範例C:
莎拉的結構性改變
莎拉很喜歡寫程式,她進入矽谷人人想進的公司,熱愛她所加入的軟體團隊,而她的同事全都是工程師們。幾年後,她晉升為小組長,本來覺得很開心,畢竟是種肯定,而且薪水加了不少。她最喜歡的是帶團隊討論怎麼打造新程式,怎麼寫出新的除錯程式。
可是,當了主管以後,每兩週就要開管理會議,討論預算、工作進度,以及一堆行政事務。莎拉覺得好煩,甚至想辭職。她覺得寫程式比跟人打交道好玩多了。
不過她也很好奇,為什麼她有辦法跟工程師開會,卻受不了跟財務與管理部同事開會?她發現自己擅長用團隊合作的方式寫出好程式,但那些管理會議上的討論跟程式品質毫無關係,讓她彆扭又不開心。有沒有辦法可以讓她少做預算和時程,多做一些程式架構工作?
她忽然想到生產工程師很擅長排時程,而且又很喜歡追蹤開發部,常常追問到底什麼時候會好。測試版本好了嗎?多久才能釋出問題更新?既然如此,直接讓生產部負責管理開發部的時程不就好了!
她去找資深生產工程師商量,對方也覺得可以,不過他說這牽涉到部門分工,不是我說了算。
聽到這邊莎拉就有信心繼續往下走,決定重新打造自己的工作模式。莎拉告訴老闆,她準備了一個效率提振方案,不需要另外加人,還能同時替開發與生產小組帶來好處。
莎拉準備了15張簡報,分成三段
- 詳細的圖表統計數字:證明有效的軟體開發分工可以改善程式品質,減少開發時間
- 解除管理階層的顧慮:她運用主管熟悉的上市時間指標,說明用更快的速度開發程式,將帶來哪些商業效益
- 能達成效果的實際做法:把時程和預算的職責從開發部劃分到生產工程部,需要做哪些重整工作。她還附上整合後的新時程儀表板,這還是她之前找資深生產工程師討論出來的。
各主管聽完也覺得值得一試,三個月後果然成功,正式施行。
莎拉花了不少心力想辦法敲掉她不擅長也不喜歡的工作,成功將它們轉移到更適合的單位。對兩個部門來說,新的合作模式不僅減少雙方摩擦,還加速整體效率。現在她不用兩週開一次會,改成一季一次就可以達到目的。
我覺得莎拉很強,在某些組織中,想把原本劃在自己範圍裡的工作,劃出去變成別部門的事,而且還不送人家一兵一卒真的不簡單。重點是這樣的新分工得到雙方部門主管的贊同,成果還創造了雙贏。
能有這樣的成果應該歸功於莎拉運用設計思考中的關鍵 同理心,站在管理層與對方部門的角度思考,設計出大家都能接受的分工與流程。
看完這三種重擬模式,我覺得我前兩年遇到的狀況跟約翰有點類似,也是公司面臨轉型,業務範疇有消有長。
一時之間,我也跟約翰一樣,從剛開始的懷疑到決定先設定一段觀察時間。老實說,我還做了一個從當下到觀察點結束的日曆表,像數饅頭一樣,隔幾天就槓掉已經過去的日子。
沒想到回頭來看,幸運的走上安琪拉和莎拉的路線,從一開始雞婆的參加了新項目,到部門的職責有了結構性的改變。在兩年後的現在,我會走向策略三或是策略四嗎?很好奇耶。
下一篇 再來仔細閱讀卡珊卓和奧利佛的故事,看看什麼狀況需要轉換職務,還是乾脆砍掉重練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