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續上篇 賺錢更賺自由的FIRE理財族,作者發現只要能 存下 60% 的所賺收入,大約十年後就能退休,只要繼續維持 存款總額 = 年度開銷的 25~28 倍,就能靠投資指數型基金的被動收入支應生活。

但他們在第一次盤點儲蓄率時,發現只存了不到 10%,距離 60%還有好大一段距離。在上篇描述他們從三大支出中最簡單的伙食費下手,有了一些成果後,這篇我們來看他怎麼刪減車子和房屋支出。
這個物品是花費多少人生時數換來的?
在接觸 FIRE 之前,作者夫婦很習慣四、五年就換一部新車,尤其是他太太好不容易才剛找到一輛漂亮迷人的 BMW 跑車,一開始接觸 FIRE 她就事先聲明過,其他都沒關係,放棄 BMW 免談!
作者知道要刮別人鬍子之前,自己的要先做出痛苦的決定。某個天高氣爽的下午,在遊艇上喝著冰涼的啤酒,看著太太和兩歲女兒在甲板上追逐嬉戲,他遺憾地跟這樣美好的體驗告別。他告訴自己,為了將來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,這個遊艇俱樂部的會員資格必須要放棄!
但他太太還是很抗拒放棄愛車,她說開這輛車,帶給她幸福快樂的感覺。為了留下它,她願意讓步其他所有的開銷。只要看到 BMW,就讓她知道為何要辛勤工作,這輛愛車就是她勝利感的來源。
作者用「評估購物花了你多少人生時間去換取」的算法說服了他太太。經過計算,保留愛車讓他們需要多工作一年半才能提早退休。幾天後,他太太放棄 BMW 了。
老實說,我有點驚訝,覺得他太太還滿容易被說服的。因為我知道有些愛車人,可能願意多工作一兩年來換取駕車馳騁的快感。也知道很多人願意為了換取較舒適的物質生活,繼續做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工作。
只能說,作者很幸運,有跟他腳步一致的人生伴侶。
在降低開銷的過程中,作者也很怕自己變成「痛恨享樂的史考特」(作者名)。某些物品對我們來說,不僅僅是物件而已,而是帶有意義的印記。像是遊艇俱樂部會員對作者來說,是象徵他想過的戶外活動人生;BMW 則象徵了她太太辛苦工作的成就。捨棄物件,對他們來說,像是跟「舊有」的自己告別。
FIRE 的精神是:只要經過深思熟慮,做出的選擇可以讓自己更幸福快樂,那麼就可以執行自己的做法。現在的他們,決定不花錢享受體驗或購物,優先看重長期的幸福快樂,而不是短期的享樂。
關於這點,我也有自己的體會。朋友都知道我是包包控,工藝細緻、皮革柔軟,帶著皮味香氣的包包會讓我著迷。但在規劃出自己的 FIRE 計劃後,我也克制不少。現在的想法是,如果真的很喜歡,我還是會下手,但在下手前會先想想我的 FIRE 計劃,掂掂值不值得。
省錢一定要住在便宜的地點?
作者認為住在高消費地區,比較難達成 FIRE 之路,因為餐廳外食等消費誘惑太多。但他也見過不少人證明不論住哪都能 FIRE,關鍵在於如何過日子。
雖然大都會各種生活費用較高,但也有其優勢,像是交通方便,展覽或娛樂方式較多元便利,這些都能抵銷不少花費。
在這段考慮房屋支出的過程中,作者也有自己的掙扎,他先前因為合夥人的問題,從創業者的身份轉為受雇者。表面上看來雖然擁有一切,健康的小孩、美滿的婚姻,在日益成長的公司擔任高階職務,但他卻覺得被困住了。
在經過岳母的鼓勵 (就說作者真的很幸運),他決定花一整年時間,一邊拍攝 FIRE 紀錄片,一邊探訪親友,借住父母家,一邊找尋下一個居住成本較低的城市。
身份認同與工作職務
作者夫婦開始實踐 FIRE 以後,有朋友支持他,但也有碰到挫折。當他們跟童年好友分享 FIRE 概念時,好友質問說:一旦不必工作,那你們到底要做什麼事?
很多人把自己的身份認同和職稱緊緊綁在一起,無法想像失去職務的人生會是什麼樣子?
我也看到很多人把「提早退休」和「躺平」連結在一起,誤以為退休之後,生活只剩遊山玩水。在最有生產力的時候,青壯年世代就要放棄自己的社會責任,只靠金錢遊戲來維持生活開銷。
其實不是的。就像上一篇說的,提早退休放棄的是盯著時鐘,數著月曆的無奈人生,追求的是在財務有底氣的情況下,踏上對自己有意義的人生。
想實現財務自由前,先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
作者在拍攝 FIRE 紀錄片時,很幸運能訪談 跟錢好好相處 的作者 Viki Robin。她在四十多年前大學畢業時,就了悟完成學業、功成名就、擔任 VP 這些歷程,對她來說非常空虛。
她給予作者的忠告是:仔細想想你的人生真正想做什麼?財務自由之路猶如通往懸崖,若還學不會怎麼飛,就已經到了懸崖邊緣,千萬不要跳下去。
作者聽了這段話,開始思索自行創業真的是他要的嗎?如果他已經有足夠的金錢,他還會想投入到事業嗎?
而他太太也懷疑,難道她的目標只是「在家陪女兒」這麼簡單?這幾年或許很開心,但女兒上學後,甚至獨立後,日子會變成怎樣?
他們發現自己一個勁兒衝刺 FIRE,卻沒想過「一個不具常規職務的人生是什麼樣子?」
這一章最後,作者訪談的第三個實例給了一些參考。這一對伴侶決定不追求外在的功成名就,而以更嚴謹的態度來花時間,他們會以散步、閱讀、跟毛小孩玩耍、與親友相處等樂趣來渡過時間,定義自己的成功意義。
老實說,我也一直自問,習慣了一直上班的日子,一旦不上班,日子到底應該長成什麼樣?反省下來,我覺得好像只是再找其他事情來填滿時間,似乎還不能體會靜下來,慢下來,專注在當下的樂趣。
我想到自己從小就喜歡看長篇小說,但工作的這幾十年來,幾乎不再接觸了,因為我怕自己ㄧ沈迷就會浪費一個週末。慢下來的時光,是否能讓我重拾過往一些擔心「浪費時間」的樂趣?
這一段在 不被工作綁住的防彈理財人生-心態篇 也有類似的討論。可以參考看看。
下一篇我們來看作者跟 簡單致富 的作者 J L COOLLINS 學習到的「正確投資以錢滾錢」。
好開心!又拜讀了您的大作!坦白說,我超愛車,雖然文中的理性分析讓我不得不同意,情感面仍然放不下對車子的熱愛。
哈哈,對呀,所以我才覺得作者的太太真好說話。。。
我覺得做什麼事都還是要「甘願」才容易成功。只要秤一秤覺得還是值得,晚兩年退休或是省別的來換,也沒什麼不好啊!
秤秤斤兩,晚個兩年換 700 多天的開心,似乎還划算!
對!以終為始。目標清楚了,其他只是不同的路徑,每個人都應該做最適合自己、最自在的選擇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