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為對未來很好奇,好幾年前買過一本書《2050趨勢巨流》,描繪2050年全球的大趨勢,包括人口、環境、經濟、知識四大巨流,這麼嚴肅的書,我只記得裏頭提到,未來透過翻譯軟體就能無障礙溝通,根本不需要學外語。還有一個場景是描繪中國的醫生,透過視訊協助英國的醫生醫治另一個國家的病患,不須親臨現場,一切都在線上完成。當時還覺得很遙遠,現在卻覺得應該很快或是正在發生。
去年三月以來,所有的智者都警告我們,要想回復之前的生活是不可能的。但到底未來會變成怎樣呢?滑過博客來這本紐約大學商學院行銷學教授 史考特蓋洛威 所寫的《疫後大未來》,希望書中的描述能滿足我的好奇心。
這本書的第一章在講新冠疫情加速了汰弱留強的商業趨勢。第二章之後是科技四巨頭、新創獨角獸以及高等教育和共富社會,對我來說有點嚴肅。這篇我先分享個人看了比較有感的第一章。

世界加速轉動 不管往好的或壞的方向
作者引用形容俄國大革命的激烈變革這一句:「有可能幾十年都沒事,接著幾星期內就過完了幾十年。」 來類比新冠疫情帶來的衝擊。
我可以理解革命會帶來激烈變革,卻從沒想過會身歷其境的遇到病毒帶來的革命。作者提到電商從 2000年到 2020年初,這二十年間的成長,讓 16%的零售業透過數位管道來交易。但在疫情後,僅僅八周內,數字跳升到 27%,美國的電商在八週就趕上前面幾年的成長速度。
一瞬間許多事向前快轉十年。作者說,不管你準備好了沒,市場和消費者的行為都提前站在2030年的趨勢線上。而世界加速運轉的結果,讓好的變得更好,壞的卻變得更壞。
如果公司本來就賠錢,現在恐怕無力回天;如果公司生產的是必需品,那麼產品變得更必需了;反過來說,如果是可替代的,那現在更顯得可有可無。
講完嚴肅的,作者話鋒一轉,居然提到,從個人領域來說,如果本來跟伴侶常吵架,現在衝突會變得更嚴重;但如果本來關係很好,那麼一瞬間就像多了十年的美好情感。地球加速快轉,不管在社會、企業、個人各個層面都是這樣。
其實想想,很多狀況不是「沒事」, 而是沒有到「那個點」,有時是因為懶得麻煩,有時是因為覺得問題不大,就沒有積極處理。一旦危機到來,要嘛崩盤,要嘛一起衝破難關。
原本需要十年才能打造的新習慣,在一年內突然成了新常態。
速度和完美 你選擇哪一個?
作者也提到,新冠疫情最讓人驚訝的是金融市場的表現,幾個主要的市場指數短暫下跌之後,卻跌破眾人眼鏡地往上衝。但他提醒我們注意,市場指數被誤導了。雖然大型股維持年度正成長,但中型股和小型股都下跌,一場汰弱留強的無情殺戮正在悄悄進行。
大公司和小公司、創新者和守舊者之間的落差越來越大,今天的贏家被認定是明天的大贏家,而今天的輸家卻似乎永遠翻不了身。
疫情過後一年半的現在,疫苗雖然已經問世,可是要回歸正常生活,卻從我一開始以為的半年,變成一年、變成遙遙無期難以預測。許多公司營收減少,需要比過去更勒緊褲帶。
作者提醒我們:追求完美是把事情做好的最大敵人,速度一定要比完美更優先。對於處在不利位置的公司,像是傳統零售業或餐廳,想要生存下去的話,大刀闊斧刪減成本是求生存的第一要務,靜觀其變只會讓問題更嚴重。
面對劇變似乎就是這樣。我們公司在這兩年的轉型過程中,也經歷了類似的過程。以前顧慮這個顧慮那個,這樣不行那樣不可以,在轉型的決心之下,什麼都可以了,對某些人來說,既然都已經置之死地,之前的種種顧慮都不算什麼了。
雖然討厭疫情帶來的損傷,但我還蠻喜歡這場翻轉,覺得很多事情變得乾脆多了。
忘掉你的所學 做出艱難改變
後疫世界獎勵的是 「零接觸交易」,商務旅行、商務晚餐和商務聚會大量減少,取而代之的是更有效率的電子郵件、電話、視訊。
作者認為對各行各業來說,現在是忘掉所學,依據後疫時代自我定位,做出艱難改變的時刻。整個商業模式必須重新思考,而不只是微調修補。
以餐飲業來說,我們曾經享受的美好用餐體驗,現在因為安全和便利的考量必須犧牲。有沒有可能在為求生存,提供外帶、食材供應的服務中,仍然維持原來的美好體驗?
如果是經營實體書店,數位化的推動勢在必行。作者以他自己的體驗為例,因為驚艷於書商所提供的禮品包裝和購物體驗,反而在它的網站上買了更多的書。
他也強調數位化的精神在於幫客戶節省時間,加強網站效率比起「提供前所未有的體驗」這類花俏的廣告詞更能獲得客戶的重複購買和推薦。
幾年前我跟同事有過討論,究竟是「溫暖感動的服務」重要,還是「快速解決問題」重要。我覺得問題被解決和感動的服務之間,有點像是馬斯洛的需求理論,總得先滿足底層的效率問題,再來談所謂的「前所未有的體驗」。
面對疫後新時代,沒有使用手冊,也沒有安全護欄。把自己歸零,放掉「自動導航模式」,放掉傳統決策思考,做出改變。
危機就是轉機
長久以來,虛擬會議系統和線上教學平台早已問世,但既然距離不是問題,大家還是習慣在會議室討論、利用教室上課。但在這無法接觸的時刻,幾個星期內,居然所有的活動都轉移到線上了。
重要的三大消費類別,醫療、教育、食品雜貨都出現前所未有的破壞,作者也期許可以獲得前所未有的進展。
- 遠距醫療:期待大量資金與變革創新能投入遠距醫療和遠距開立處方,很快地實現跨越城市、跨越國家的醫療諮詢。
- 遠距教學:身在美國的作者,期待它能催化高等教育的演進,減低學費並提升入學率,讓大學教育能發揮社會階層向上流動的功能。
- 外送服務:以前大家喜歡自己挑選生鮮食品 ,但疫情讓我們開始接受包裝好的蔬果箱。這對於派送效率、取得生鮮食物的普及率以及採用在地貨品都有助益。
作者提到產業分散,亞馬遜搶走實體商店的市場,再把店家分散到我們家門口;Netflix 接手電影院,把它放進我們的起居間。而這樣的分散也出現在上述的醫療照護、食品雜貨產業。在家工作也是另一種分散,我們的工作從聚集的辦公室分散到家裡了。。
在家工作
作者身為創辦過九家公司的連續創業者,長久以來一直不贊同在家工作的企業文化。他認為創意產生最好的途徑就是面對面的人際交往。
是啊!管理書上總是說,電話溝通的效果絕對比電子郵件好,面對面的會議在溝通效率上贏過視訊會議,多少細微的訊息都是透過眼神、嘴角、手勢等身體語言洩漏出來。
作者說去年年初他還覺得科技一定會減損公司文化的創新和生產力,但沒讀過管理學理論的病毒可不管,所以現在就這樣了。某些公司的生產力反而提升,部分企業也開始思考全職遠距工作的可能性。
從一開始我們急急慌慌的拼湊出在家工作的設備,到現在專為在家視訊會議的的新系統已經出現。
作者建議雇主們可以思考提供的員工福利,從寵物津貼、零食雜貨補助、座椅或麥克風津貼 、辦公室用品禮券,展現公司的體貼和支持。
在後疫時代,星期五或是一三五,在家工作將成為新常態。確實大部分的同事都覺得混合型的工作模式又能提升產能效率,也能兼顧面對面工作難以被取代的信賴感與關係維護。
免費的最貴
第一章的最後一個部分提到 行銷已經從 Google問世之前的「品牌時代」轉移到「產品時代」。在上一個時代,廣告大師和媒體集團在平庸的產品裡注入情感,就能創造數萬億美元的價值。但是隨著社群媒體出現,以及網路取得資訊的簡單容易,這個時代已經轉變為「產品時代」。
在這一段提到兩種商業模式,一種是我們熟悉的產品成本加上公司利潤的產品銷售,另一種是低價或免費送產品,但以其他方式獲取利潤。例如,內容製作公司免費讓我們看內容,然後跟廣告商收費。以前,我們只是付出時間看廣告,現在,我們還會讓自己的隱私被交換出去 – 我們看了什麼?買了什麼?住在哪裡?….這些資訊被免費服務大量榨取。
作者推薦企業與消費者採用訂閱模式 -例如 Netflix- 獲得更優質的產品服務,也保護自己的隱私。盡量不要選擇免費的影視娛樂 – 例如 Youtube- 而犧牲自己的數據和隱私。
他預期未來將會叉分成兩種消費者,一種是以隱私交易價值的免費使用者,另一種則是保護隱私的付費使用者。相對應的,前者的服務提供者將會充分利用消費者數據,推送各式廣告;後者則高舉保護隱私的大旗,藉由不濫用消費者數據而收取豐厚利潤。
確實趨勢在轉變,從一開始大家還沒意識到的方向,漸漸有人願意付出成本,選擇被篩選過的付費內容。不知道以後還有什麼樣的訂閱制會出現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