幸福肥?還是幸福瘦?從心理認知到實際有效的減肥小技巧

買到這本書,完全是無心插柳。本來只是在博客來想湊單,結果撿到這本書還不錯耶。

原本以為是小品散文,輕輕鬆鬆就可以讀完。結果發現裡面很多心理學或新陳代謝的醫學觀念,寫下來整理,順便檢視自己的狀態。

話說四年多前我實施了 新陳代謝飲食法 來減重。目標降體脂,體重能減個2-3公斤很好,不能減也沒關係。新陳代謝飲食對我來說很有用,不嚴格遵循的我,體脂降了3%,體重也降了3公斤,也讓我體檢時獲得醫生稱讚,如此維持了兩三年。

但是因為這方法還是有點麻煩,光早上吃蔬菜這件事,前天晚上要先洗洗切切,時間久了就有點懶。。 。而且,每週兩天的斷醣日,只能吃蛋白質,總讓讓我不停的想著全麥核果吐司和蘋果芭樂。於是,就放棄了那套方法。最近這一年體重慢慢回升,既然不小心買到這本書,想想還是好好研讀,看能不能繼續控制體重吧!

這本書的作者是馬文雅醫師,北一女、北醫醫學系的學霸,有著很不傳統的發展。39歲的腦炎,讓她成為現在最 in 的斜槓醫師。跑去讀了體育研究所、當了健身教練、開了桌遊店,同時還是耕莘醫院新陳代謝內分泌科主任,好神奇的斜槓!

我們常聽到的減重方法,通常是步驟一、步驟二…要吃這個、不可以吃那個……但是看完這本書以後,感覺它教的是心法,不是技術。需要先思考,瞭解心理,再處理生理。因為馬醫師最重要的論點就是:

吃下去的 – 身體需要的 = 心理需要的

從邏輯上來說,體重增加只有一個原因,就是吃進去的比身體需要的多,而原因就來自於「心理的需要」。而且這種心理需要經常是不自覺的,因為胖的人通常會覺得自己根本沒吃什麼。但是馬醫師說,就算現在真的吃得很少,只要體重還在增加,就代表還是比身體需要的多。

看到這裡,本來我還慶幸我最近體重只能說是停滯在高水位,並沒有持續增加。。。結果立刻看到書上說:就算體重不變,也代表根本還沒機會用到庫存,我的大腦忘記我以前吃太多所儲存的脂肪,還沒機會拿出來利用啊。

其實我心裡很不服氣,我哪有什麼未獲滿足的心理需求啊?每個人年紀漸長,新陳代謝都是會變慢,腰圍都是會變粗啊!

我一直記得多年前在台中科博館看到的這個展覽:台中科博館展廳介紹生命科學廳我們的身體-生、老、病、死,人類隨著年紀增長,體態就不同了啊!網路上找不到館裡的照片,只好藉著 康健雜誌華歌爾這篇 的圖,給大家看看,真是血淋淋:

你的心理需求來自自己還是別人?

馬醫師說人類和動物不一樣,動物通常為了生存而吃,人類卻會為了心情而吃。有人是為了滿足別人的好意而吃,像是在辦公室,大家都流行下午訂個手搖飲、雞排什麼的,不一起訂好像顯得不夠合群,挺掃興的。或者偶爾總有人會分享出遊帶回來的當地名產,看起來那麼可口,不吃真的對不起同事和自己的口福。

有人會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吃。辛苦了兩三天,終於趕完提案簡報、終於通過了儲備幹部檢核考試,這時候如果能好好放鬆,吃點好吃的東西犒賞自己,才有動力繼續往下一關衝刺啊!

書上有個小測驗來測試自己是那一類型的需求。測試之後,我應該是「為自己而吃」這型。在辦公室我總是可以拒絕美食誘惑,有時是收下之後帶回家犒賞小孩,有時是多次試煉之後,同事已經知道我頗節制,降低餵食我的頻率。

但是回到家,洗完澡,一切安頓好之後,大約就是減重大忌的晚上十點,我就會特別想吃塊餅乾或小零嘴什麼的。我在想,是因為我把零食當做是一種犒賞和獎勵,在忙碌了一天之後,處理完雜事,放鬆下來給自己的獎勵就是零食。

馬醫師說不管是因為別人還是因為自己,辨識自己面對食物的情緒與心理需求,引導自己的情緒,讓自己能透過吃東西之外的方式來抒壓。

她提到,運動在減重扮演的角色,除了可以提高代謝率之外,也扮演了抒壓的管道,不只是單純消耗熱量而已。

重新建立與食物之間的關係,避免隨著心寬體胖而來的幸福肥,而是達到增一分太肥,減一分太瘦的幸福美!

改變的動機

都知道減重對健康有好處,也知道自己的罩門是晚間十點的零食,知道該改變,卻好像遲遲未改善。馬醫師說《六個問題,竟能說服各種人》這本書提到,人們之所以難被說服,即使面對正確的建議,卻還是無法改變的原因是:沒有找到真正的動機。以下就是他設計出來幫助人們改變的「六個問題」。

六個問題讓你找到改變動機

1. 為什麼想?

妳為什麼想減重? 減重3公斤,比較好看,好像也可以消除脂肪肝。

2. 有多想 (0-10分)

0分到10分妳有多想減重? 5分吧!因為沒把握能戒掉晚上的 happy hour 零食時光。

3. 為什麼上一題沒有選更低的分數

為什麼沒把握能戒掉零食,卻給自己5分,而不是更低的分數呢? 因為體脂太高對健康不好,而且健檢出來有輕微的脂肪肝。重點是瘦一點衣服穿起來比較好看。

4. 想像成功的圖像

那妳希望自己幾公斤?

5. 成功為什麼重要?

想像一下,體重體脂降3公斤和3%有什麼好處?除了變前面提過的變健康,穿衣服好看之外。

6. 下一步怎麼做?

請妳選一件立刻可以幫助自己瘦下來的事。

上面這六個問題中最重要的是第三題:為什麼你想改變的動力是五分,為什麼不是四分或三分?回答這個問題,會讓我們思考,比起四成的機會改變,我希望有更高的機率能改變,因為改變能讓我這樣、那樣,越思考,我們就會越覺得需要改變,強化改變動機。

這六個問題最終目的是為了提升當事人的自主感。作者提醒,如果是為了幫助別人診斷問題,千萬忍住,不要提供意見。因為你的意見越正確越有道理,就越會削弱對方的自主感。

這點我深有同感(或說是深受其害),因為我老闆超愛用這招。每次他心裡想要我們做出什麼行動或決定,他都會舖很久的梗,一直誘導你說出他要的答案,最後你還會沾沾自喜,覺得是自己聰明的腦袋瓜想出這絕妙策略咧!

想變瘦一定要運動嗎?

馬醫師說,根據她的經驗,多數人都會說運動,但如果真的不喜歡運動,可以選簡單一點的方法。因為絕大多數的人在辛苦運動過後都傾向多吃。

馬醫師請我們想想,在生活之中,一定有一些容易變胖,和不容易變胖的習慣。在她的引導之下,我決定要多加利用我家的氣泡水機。看書當晚就製作了一瓶氣泡水,喝起來的「氣」,還真不遜於可樂的「氣」呢!

另外,我也決定恢復體重記錄的習慣。之前我會用 表格一 來記錄新陳代謝飲食,這次我打算用 表格二 來記錄。

表格一
表格二

胰島素和血糖

因為我想減重主要是為了健康,而且年紀漸長,開始要關心血糖問題,所以我對這個章節提到的胰島素,特別有興趣。

馬醫師說胰島素的作用,是把食物中含的糖份送到細胞。如果吃了太多的含糖食物,就需要更多的胰島素來處理,而多餘的糖份會被儲存成脂肪。過多的脂肪又讓身體產生發炎反應,這樣的發炎反應又干擾胰島素訊號,導致分泌更多的胰島素。而胰島素過度分泌,就會出現低血糖,又讓進食更加頻繁。因為前面這段話好繞口,我做了下面這個圖讓自己搞懂,畫完之後,真覺得吃太多含糖食物果然是可怕的惡性循環。

改善胰島素過度分泌的惡性循環

想要破解「太多糖被存成脂肪,脂肪導致身體發炎,發炎又害胰島素過度分泌,過度分泌會低血糖,低血糖又吃更多」的魔咒,馬醫師建議下面三種方法:

1. 運動

運動是最關鍵的方法,因為運動可以讓葡萄糖快速進入細胞,胰島素輕輕鬆鬆就把糖送進細胞,就不需要過度分泌,加班工作了。

2. 限醣

升糖指數高的食物一旦進入血液,就會快速刺激胰島素分泌。而蛋白質和油脂類的營養素,比較不會刺激胰島素。現在流行的生酮飲食,就是利用減少胰島素刺激的原理。

3. 間歇性斷食

間歇性斷食也是類似的概念。如果身體超過 12-14 個小時以上沒有攝取含醣類食物,就會耗盡原本儲存的肝醣,然後燃燒脂肪、產生酮體,來做為身體的能量。但是因為在日常生活中不容易持續執行,書上說只有29%的人能夠長期遵循。而一旦停止,復胖風險較高。

兩者比較,醫師還是建議採取低碳或是低升糖飲食,透過減少刺激胰島素分泌的方法來減重。

誰適合少量多餐?

馬醫師說胰島素過度分泌的錯覺就是肚子餓,感覺自己不吃東西就會昏過去。但一般沒有糖尿病或低血糖問題的人,不太會出現低血糖昏迷。

正常情況下,血糖偏低時,身體就會自動抑制胰島素分泌,同時啟動胰島素的反向調節荷爾蒙來刺激肝臟,讓血糖回到正常值,也就不會有飢餓感了。但是如果一覺得餓就吃,胰島素就會再度分泌,身體也沒機會使用庫存的脂肪,自然接下來就是發胖了。

為了防止飢餓感,有人會採取少量多餐的方法。馬醫師說少量多餐本身沒什麼問題,但是要防範:

  1. 少量無法產生飽足感,甚至可能因為一直沒吃飽產生匱乏感。
  2. 多餐意味著胰臟需要一直加班,如果份量沒拿捏好,反而變成多量多餐。
少量多餐適合大量運動的人,或是有胃食道逆流、沒辦法一次吃太多的人。

少量多餐如果不小心吃到零食餅乾甜食,更容易發胖。除非餓的時候吃大番茄或黃瓜這種低熱量食物,既能提供飽足感,又不會刺激胰島素過度分泌,這樣才能真正應用少量多餐來管理體重。

吃低升糖食物就沒問題嗎?

升糖指數:以食用100公克葡萄糖後兩小時內的血糖增加值(100)為基準,吃其他食物的話,70以上就是高升糖,55以下是低升糖。

不過馬醫師說,同一種食物,它的升糖指數會受到烹調方式影響,越快能分解轉化成葡萄糖的,就是高升糖。例如:未熟的香蕉 (43) < 熟透的香蕉 (74);完整的五穀類 < 磨碎的五穀類。

醫師建議要盡量攝取低升糖食物避免血糖波動,而且,如果想減重的話,低升糖食物也比較不容易引起飢餓感。但不要因為覺得是低升糖,就隨心所欲的攝取。

要注意⚠️

減重還是要考慮整體熱量。例如,堅果是低升糖,但每公克油脂有9大卡,吃多了還是會胖。

越克制越想吃的白熊效應

心理學家做過一個白熊實驗:請受測者不要想白熊,但越提醒自己不要想就越想。我特地拿兒子來做實驗,叫他不要想白熊、黑熊、彩色熊、戴眼鏡的白熊,每一種他都說辦不到,他說因為我ㄧ講,就把這形象植入他腦袋了。所以我又說,好,那你不要想白熊的女朋友。結果還是不行耶。我說我又沒有描繪形象,他說還是不行,因為他會自己腦補女的白熊。哈哈哈,好準喔!

總之這個白熊效應就是說,越阻止自己做什麼事,這件事的誘惑力就越大。所以聰明的馬醫師說,她會刻意不強調什麼食物絕對不能吃,免得讓人產生更想犯規的慾望。

打造不容易犯規的環境-眼不見為淨

她不會強調什麼不能吃,只會告訴想減重的人,把零食放在店裡,想吃再走出去買,幫吃零食這件事製造一些障礙,讓它不是那麼容易取得。

定錨效應:用天花板來管理體重

對於想減重的人來說,第一件事就是要「改變」。在說明改變之前,馬醫師先說了一個心理學概念叫做:習得無助 (Learned Helplessness)。由過往經驗學習到自己不管做什麼都沒有用,就失去了改變的動機。如果給自己設定太過遙遠的目標,即使努力也看不到終點,可能會導致習得無助的情況發生。認定自己不論怎麼努力都瘦不下來,就讓體重管理更加困難。

馬醫師說 55 是一個很有趣的數字,她發現許多胖胖女生會把 55 當做一個目標。但是她通常會請想減重的人選擇一個相對簡單的目標,比方說2年內最輕的體重,或者以前曾經減過,維持最久的體重。

把人生最重的時候,例如58公斤當天花板,如果稍微瘦一點到56.5,就當作新的天花板,如果再瘦到55就當成新的,不小心彈回56的話,就趕緊減。

馬醫師說,記住地板只會反彈,腦中一直想著理想數字,覺得很難達到,反而會自暴自棄。好好鎖住天花板,才能預防復胖。

二選一

我覺得滿有用的一個建議是她說的:二選一。

馬醫師說,食物的份量不等於熱量,也不等於醣量。面對兩個選擇,只要選擇熱量低的那個就好了。與其克制不吃,造成後續匱乏和反彈,不如透過二選一,在腦中形成另一種迴路。習慣之後就走到通往減重的新路徑了。

假設走進義式餐廳,點選的食物不同,吃進的熱量也完全不同。與其使用複雜的熱量計算,不如採取二選一方法。選擇相對份量夠、熱量低、醣量比例少的選項,就可以減少多餘的醣類攝取。

  1. 湯: (O) 蔬菜湯 (X) 酥皮玉米濃湯
  2. 主食: (O) 白酒蛤蠣麵 (X) 奶油培根麵
  3. 飲品: (O) 黑咖啡 (X) 焦糖瑪奇朵
  4. 甜點: (O) 綠茶凍 (X) 提拉米酥

這個「二選一」,讓我認真考慮下次點咖啡時,要來實驗拿鐵 vs 黑咖啡/茶類,而且會記錄在表格二,觀察看看不加牛奶對體重有沒有影響。

基礎代謝率與肌肉

一天消耗的能量就像下圖畫的一樣,分成休息時間和非休息時間。休息時的能量支出就是基礎代謝率,占了七成。非休息時需要三種能量,第一項是吃東西時需要的能量支出,叫做「食物產熱」,大約占10%。第二項是運動時的「運動產熱」,約占5%;第三項是非運動時,例如一般維持身體姿勢或基礎動作的「非運動產熱」,占15%。

因為運動時產熱只佔5%,所以馬醫師說,如果沒有配合調整飲食內容,光靠運動來減重,是很不容易的,所以才會有「七分靠吃,三分靠動」這句話。

基礎代謝率的算法跟體重、身高、年齡有關,所以減重是會損失基礎代謝率的。尤其是減重流失太多肌肉的話,如果恢復原本的飲食習慣,甚至吃得更少,卻不容易再瘦,甚至還變胖。

A型曲線:瘦太快不行、慢慢瘦也不行

常常聽到減重會有「溜溜球效應」,是用極端節食的方法導致體重快速下降。但是隨著時間過去,因為心理反彈,恢復原來的飲食習慣後,體重跟著快速反彈。像下圖的紅色虛線 C,就是很危險的減重模式。

黑色虛線 B 呢,適合只想減少 5% 體重,目標是為了改善健康或是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。這種做法相對安全,很適合用來控制血糖。

不過一般認真想減肥的人,採用實線 A 是最好的。因為這種方式是在一開始的 3-6 個月內產生讓人有感的改變,通常在一年內會達到體重的最低點。之所以要把握 3-6 個月的減重黃金期,是因為身體很容易產生代謝適應。體重下降的速度會在 6 個月之後明顯趨緩,就算吃得少,體重也不會像之前下降得那麼快。

所以減重前三個月掉最快,半年到一年到谷底,之後就會回彈。如果能成功維持體重2-5年,表示身體已記住新的體重,才來考慮繼續往下減。

截自 幸福瘦 P.182

不用等到變瘦就可以變漂亮

馬醫師說,很多來看診的個案,其實根本沒達到醫學上所謂的過重,也沒有面臨真正的肥胖或健康問題,而是外貌焦慮。她分享經驗說,很多人告訴她,想瘦下來是為了健康,但被問到減肥的好處時,大家還是先回答:這樣可以買好看的衣服。

她說,其實不用等到變瘦的那一天,現在就可以開始變漂亮。像她在書中舉的案例小芙,因為嘗試了上面提到的一些方法,看到逐漸的進步,讓她覺得自己是有能力做出改變,達到自己訂定的目標。經過幾次看診之後,她注意到小芙換了髮型,衣著打扮也變得比較明亮,甚至還畫了淡妝,這些小小的改變就讓她變美了。

這一年的 COVID-19 讓我變懶了,總覺得戴了口罩,反正什麼都遮住了,看完這本書,讓我想要做一點點改變,讓自己更美更開心!

在〈“幸福肥?還是幸福瘦?從心理認知到實際有效的減肥小技巧”〉中有 2 則留言

  1. 哈Irene,又找到一個我們的共通話題,原來妳也這麼在意飲食與身體健康。
    我來德國以後因為懶的煮,不會煮,後來又開始盡量無肉,本來都喜歡用素食加工食品入菜,後來因為在這邊選擇實在太少、口味也不好,現在幾乎就是蔬菜原型拿去簡單煮….

    不過沒想到我現在居然愛上蛋糕,來者不拒,尤其上面有鮮奶油的我一口都不會少吃,哪像以前買生日蛋糕最怕上面一層鮮奶油,都會刮掉。現在不會,看到有鮮奶油的蛋糕反而讓我食慾大開,真的很誇張….沒想到現在對抗甜品變成我的人生課題@@

    1. 加工食品我覺得還是不好, 蔬菜原型讚! 不過妳還是要注意蛋白質的攝取喔. 好油和好的蛋白質還是很重要!
      蛋糕我比較能抵抗, 不過紅葉的戚風蛋糕加上鮮奶油, 哇~
      西點餅乾也是我的罩門, 還跟同事在討論, 為何好吃的東西都會胖呢?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