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在家工作到混合式工作模式

五月中疫情開始緊張後,公司也跟著指揮中心的指引,每兩週滾動式宣布下週的行程。

七月底微解封,從三級調降為二級警戒,我做好心理和實質準備,打算回復辦公室上班,還因為穿了兩個多月家居服,準備了一篇啟航前的穿搭準備,當做收心操。

沒想到,小心謹慎的老闆還是維持每兩週滾動式宣布,就這樣又過了兩個月。May 笑我再不進辦公室,夏日穿搭要改成秋冬穿搭了。

連我家樓下的管理員先生,似乎都懷疑我在疫情期間離開崗位了,每次看到我出門,招呼語都改成「要去上畫畫課嗎?」

2-3-2 混合式工作模式

過完雙十連假,終於有了新策略,現在我們是混合式的工作模式。每週一二進辦公室,三四五在家工作。這下我不覺得老闆是因為小心謹慎,應該是想創新的老闆藉此時機,實驗最新流行的 hybrid word model。

疫情期間,不少企業和員工感受到在家工作的好處,但疫情降溫之際,也有不少人期待能面對面工作。因此很多企業決定啟用混合式的工作模式,不僅給員工更多彈性,又能兼顧辦公室不可取代的功能。

在家工作,除了省下通勤時間,很多人還發現有些工作其實不需要在辦公室也能進行。我們的工程師就說,在家上班就只是換個地方寫程式而已。

至於人際溝通的問題,工程師夥伴導入 Gather town 軟體,自建虛擬辦公室,座位安排完全仿照實體辦公室的左鄰右舍。而就像之前,有的座位簡潔清爽,有的溫馨繽紛,有些人把實體辦公室的環境照搬過來,在虛擬空間裝飾自己的小窩。

我在網路上看到日本資訊公司富士通推出「工作生活轉變計畫」,跟我幻想的場景很像。他們計畫讓員工未來以遠距工作為主,沒有固定辦公室,員工將能自己選擇在家、在主要辦公室或衛星辦公室工作。所以2022年,他們就會減少一半的辦公室,採用辦公桌共享機制。

不過英國也有企業在縮減辦公座位的同時,重新規劃多出來的空間。這些空間可以是讓員工交流的社群空間、鼓勵合作討論的小組工作區域,或者做為 Sprint 結束後的回顧會議、各專案討論的場所。

對他們來說,未來的辦公室不是上班辦公的場所,而是強化合作、舉行重要會議、特定創意發想的地方。未來員工通常在家上班,在特定目的時才會進辦公室。

至於像我們這樣,固定兩天進辦公室,三天在家工作的企業,哈佛商學院教授 Tsedal Neeley 建議,透過燈光座椅、視訊工具、辦公系統的安排,盡量讓家裡和公司兩邊的工作環境一致,就能維持工作日的效率。

適合 在家/在公司 執行的工作

接下來可以事先規劃,哪些工作適合在家?哪些適合在公司執行?

適合在家的工作:非同步任務。意指從開始到完成都不需要其他人,可以獨立完成的工作。例如回 email、製作個人簡報、需要專心撰寫與思考的專案。在家工作時,容易有較大區塊的、不被干擾的時間,很適合需要專心的工作。

某些會議安排也適合在家處理,例如:參與人數較少的、不需要後續追蹤、討論封閉式議題的會議 。

反過來說,任務性質屬於同步式的,就要留到進辦公室的日子來處理。例如:需要協同合作的任務、需要進行對話、需要頭腦風暴激盪,或小組創意討論的任務。

雖然不論面對面或遠距,我們都可以有創意。但是透過視訊,缺乏非語言的暗示,可能會引起焦慮緊張,不利於協同合作的成果。

這點我深深認同,在家工作期間參加的線上會議,有時因為不顯示螢幕,看不到表情,我就會越講越激動。小孩常常問我怎麼那麼兇,真是冤枉啊!

有智慧的運用進辦公室時間

除了工作之外,Neeley 還建議要有智慧的運用進辦公室的時間,規劃好整天工作,保持和同事及主管間的穩定溝通。

我們想要取得工作和生活之間的彈性,我們也用有生產力的績效表現來贏取信任。新的工作模式不再是命令和控制,而是賦權和信任。

我覺得公司近半年來,雖然遠距工作,卻還能順暢無礙,除了硬體的無縫接軌,先前同事間培養的感情和默契,讓大家即使不見面都能了解對方需求。

但是在家工作,少了茶水間碰面問候,少了電梯裏點頭打招呼,中午不再一起吃飯閒聊,總覺得不是長久之計。

邁入第二週,我也要來用專家建議的方法,事先規劃同步和非同步任務。希望我們這個 2-3-2 的混合工作模式新實驗,能有很好的成果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